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试验和荧光免疫试验之后的一种新兴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无放射性污染、可自动化、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激素、肿瘤标志物、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出生缺陷的产前检查、细胞因子等几乎所有免疫诊断项目的临床测定,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常规免疫检验技术。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1-2026年中国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2019年中国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220.6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人民币1,034.6亿元,期间年化复合增长率达15.1%,高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增速。海外品牌在技术积累以及市场推广方面有先发优势,在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国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企业迎头追赶,头部企业的部分诊断设备及试剂已在检测结果、检测速度、仪器通量等方面达到或接近进口品牌水平,且价格优势明显,具备了与进口品牌展开较量的能力,这极大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
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行业分析
现阶段国内市场仍由进口主导,罗氏、雅培、西门子等跨国龙头占据了三级医院的核心资源。新产业、迈瑞、迈克、安图等国内IVD头部企业规模与跨国企业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进口替代趋势明显加强,国产化学发光公司技术迭代后检测精度的提升,叠加医保控费的成本压力,国产企业在三级医院突破情况良好,例如新产业和亚辉龙三级医院客户占比均达50%以上;此外,分级诊疗和大基建等政策推动下,下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将加快国产企业销售占比。
我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三甲医院中,化学发光法免疫分析已成为免疫诊断的主流,但是在大量的基层医院中酶联免疫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总体上仍约占免疫诊断领域4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技术进步和化学发光生产规模扩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呈现出逐步取代酶联免疫分析的趋势,目前国内免疫诊断领域中化学发光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未来化学免疫分析技术将持续逐步取代酶联免疫。
目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市场占到了整个免疫诊断市场的70%-80%水平,但这仅是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的一个小分支,实质占到整个体外诊断市场也就20%的水平。在当前行业高增长+国产替代+终端延伸三大推力之下,未来仍可以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未出现具有绝对垄断优势的行业龙头,领先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仍然较小。且由于免疫诊断项目众多,包括肿瘤标志物、激素、传染病、甲状腺等,每个细分领域均处于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迭代阶段,市场空间充足,具有技术优势以及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仍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想要了解更多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1-2026年中国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更多推荐报告
2022-2026年中国诊断仪器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