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液压技术突破“高端化”瓶颈,当新能源装备走进“应急救援”现场,本期节目对话一家扎根合肥的智能装备企业,用多项专利书写“精工”答卷。从参与研发多功能工程车的技术深耕者,到推动“专业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的产业领航人,他如何以“智驱”破局装备制造难题?又怎样让“绿色装备”在抗洪、地质灾害救援中扛起民生担当?本期深度对话,带你走进英哈德的“筑梦之路”,解码合肥智造高地的“破局密码”。
陈登辉,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1990年-2004年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淮南分行,从基层柜员成长为管理人员,对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有一定的见解。2005-2012年任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副总经理,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2013年至2021年历任正奇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副总裁,2021年,创立合肥英哈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英哈德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便携式液压工具,如便携式动力钻、水泵和破拆工具;液压机器人,涵盖锂电、燃油驱动以及履带式、水陆两栖等多种类型;还有多功能车,如皮卡救援车和排涝车。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抗洪抢险、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以及道路维护等防灾、减灾、救灾领域。
英哈德团队融合了机械、软件、工业设计等高端人才。谈及公司的创立背景,陈登辉表示,当时国内液压行业正面临转型和诸多痛点,技术迭代快,场景细分明显,高端元器件依赖进口,区域产业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结构矛盾突出。基于此,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解决高端元件的国产替代化问题,并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
经过几年的发展,英哈德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按照三年规划,公司已实现初期目标,目前申请了三十多项专利,其中两项为发明专利,包括新能源方面和液压测试台的国家发明专利。公司还与国内液压元器件头部企业合作,投入约五百万资金进行联合开发,同时与高校、科技院校以及新能源赛道头部企业共同成立创新联合体。
新能源产业是英哈德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陈登辉认为,新能源具有无污染、噪音小、使用成本低等优势,与液压技术深度融合能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例如,公司开发的锂电新能源机器人,通过与省内新能源头部企业合作,利用换电技术解决了续航时间短的问题。此外,公司还在研发锂电驱动的动力站等产品,逐步在小轻快智领域替代原来的液压工具。
在技术研发方面,英哈德公司积极开展跨区域、跨产业、跨部门的合作。公司与河北省的企业合作研发水泵,与江西的企业合作开发机器人,与清华大学合肥研究院合作推动新产品专利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转化,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对于未来的发展,英哈德公司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公司将继续“走出去”,让产品和技术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公司将拓宽市场定位,从应急救援行业拓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打造完善的产业链供应体系。
英哈德公司作为液压行业的创新引领者,正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合作,为我国液压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望在世界液压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