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导的首项海水淡化国际标准发布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主持制定的海水淡化领域国际标准《海洋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市政供水指南》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网上发布,该标准是我国主导的首项海水淡化国际标准。
据介绍,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可规范并简化海水淡化产品水的水质检测,保证管网和终端用水安全,是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必要补充。
据中研普华研究咨询报告《2021-2026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分析
我国是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作为确保我国淡水资源的一项战略措施,海水淡化产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t,占世界第6位,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第88位。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淡水资源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水淡化市场容量及前景
中国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工作,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内容已被列入国家规划中。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并日趋完善,且随着装置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及水价机制的改革,利用淡化海水已具备大力发展的经济条件。
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印发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2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9年全球海水淡化技术中反渗透占总产能的65%,多级闪蒸占21%,电去离子占7%,电渗析占3%,纳滤占2%,其他占2%。
全球海水淡化技术中反渗透占总产能的65%,多级闪蒸占21%,电去离子占7%,电渗析占3%,纳滤占2%,其他占2%。随着以清洁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节流开源”蓬勃兴起,海水淡化将成为今后中国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受政策环境改善、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投资规模也不断增长。
中国已经掌握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初步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自主技术在国内建成日产万吨级以上示范工程,开展了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示范应用,多套海水淡化装置出口海外,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中国海水利用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综观全球,海水淡化呈现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规模增长迅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技术研发活跃等趋势。
欲想知道海水淡化行业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6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