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素质教育专委会主任、游学画话创始人,透过济南育英中学这一事件,我更想从家庭教育的格局、青少年的抗挫底色、人生目标的高度,阐述美育如何让孩子跳出琐碎纷扰,锚定家国远方。
一、抗挫力:在“游祖国、绘山河”中练就生命韧性
当孩子的脚步丈量过祖国的山川湖海,当他们的画笔描摹过长城的巍峨、漓江的秀逸,便会明白:生命如山河,有高峰亦有峡谷,有平川亦有险滩。
美育中的自然与人文探索,是培养抗挫力的“精神土壤”。在游学画话的“山河美育课”上,孩子画过荒漠里倔强生长的胡杨,画过悬崖上迎风绽放的雪莲——这些自然生命的“抗争姿态”,会内化为孩子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当他们懂得“江河九曲终向海,草木经霜更葱茏”,又怎会因一次罚站、几句批评而困于情绪的泥沼?
二、人生目标:以“讲好中国故事”锚定“大我”格局
太多孩子困在“小我”的焦虑里,而美育要做的,是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为他们点亮“大我”的成长坐标。
带孩子临摹敦煌壁画,他会触摸到丝路文明的千年温度;带他走访客家土楼,他会读懂东方建筑的家族担当;在“非遗少年说”的美育课堂上,让孩子为家乡的皮影、剪纸代言——当孩子在美育中与中华文化深度对话,便会萌发“为家乡守文脉,为祖国传薪火”的志向。
一如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火种,美育让孩子从小明白:个人的成长从来与家国的发展同频。当孩子的梦想是“让中国非遗在国际舞台发光”“用艺术向世界诠释中国精神”,他们便不会再为眼前的琐碎而记恨怨尤——因为他们的心胸里,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担当,装着传播中国声音的远方使命。
三、家校共育:以美育搭建“文化共识”的桥梁
社会对学校的关注,本质是对孩子成长的共同期许。而美育,是打破家校焦虑、构建“文化共育”生态的密钥。
家长与孩子“游祖国、绘山河”,在长江边画下浪涛,在泰山顶写下誓言;学校开设“中国故事美育课”,让孩子用画笔演绎《山海经》的奇幻、《史记》的铿锵;游学画话的亲子文化营里,家庭在榫卯搭建、年画创作中协作——当美育成为家校社共同的“文化语言”,那些因误解产生的摩擦,会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共识中消融。
结语:以美育为帆,载孩子驶向家国辽阔
育英中学的事件警示我们:教育若只关注规则的约束,便会失了成长的温度与高度。让我们以“游祖国、绘山河”为路径,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用美育滋养孩子的韧性,拓宽他们的格局——当孩子的心系着祖国山河,当他们的梦锚定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他们自会在成长中豁达从容,在学习中自驱向前。
因为他们知道:笔下的每一抹色彩,都是中国故事的一抹亮色;心中的每一份热爱,都是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份力量。这,便是美育给予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