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流通行业市场投资情况如何?水产品质量问题来源于多方面,可能是理念问题、监管问题、水质问题、鱼苗问题、投入品问题。可能在生产环节产生,也可能在流通环节产生,因此整治也应从全方位入手,建立完善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检验、预警、惩治体系,建立和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
政府须加强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际水产品物流领域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合作,支持建设大型综合的水产品流通中心,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重视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和加大物流科研力度,为菜篮子工程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和开辟绿色通道,为水产品流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023水产品流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鲜活水产品主要以养殖基地为核心,向周边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沿海地区水产品流通主要以本身或者本地区近海捕捞和淡水养殖为主,西部内陆地区以池塘、湖泊、河流养殖为主,并向当地水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基本上做到自己自足。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海鲜餐饮消费的上涨势头迅猛,增长率在10%-30%之间。可见目前我国海鲜餐饮行业处于成长期,未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流的发展,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海鲜餐饮市场规模下降至4633.46亿元,同比下降17%。预计2026年我国海鲜餐饮市场规模将达到10056亿元左右。
如果将水产品分为两类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养殖水产品和捕捞水产品,这两类水产品在生产布局、消费形态上都有较大区别:养殖水产品的生产多在养殖基地进行,而捕捞水产品主要依托天然水域进行,养殖水产品以鲜活消费为主。而捕捞水产品消费形式主要有鲜活消费和冷冻品消费两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品流通渠道呈现多渠道的特征。
水产品中的鲜品和冻品占大多数,需要低温环境贮存和运输,物流中称为食品冷链。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过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食品冷链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必备系统。我国的食品冷链尚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80%的水产品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
以上海为例,上海冷库总储量能力为35.4万吨,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5%,其中约七成冷库已有近30年库龄。现存的冷藏设备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功能上都不能满足现阶段水产品物流的需要。水产品的各个流通环节不能衔接,水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不能在恒温或冷藏状态下进行,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水产业的流通。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海水产品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海鲜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海鲜餐饮消费量为1849.63万吨%。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65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14.38万吨,同比增长0.97%,淡水产品产量3234.64万吨,同比增长1.15%,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0.6:49.4。202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6690.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87.24万吨,同比增长2.20%;淡水产品产量3303.05万吨,同比增长2.11%;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0.6:49.4。
过去十年里,全球水产品消费量逐年递增,中国水产品消费量也逐年增加,相信未来水产品增加量可能会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而随着优质蛋白消费需求的增加,我们还会大量进口,这种趋势大概率是一直延续下去。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我国人均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的消费量分别为69.6公斤、24.1公斤、42.5公斤、22.8公斤,扣除全产业链损耗与不可食部分,折合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为每天37.7克,与1978年的每天6.5克相比,增加了近5倍,与世界平均、亚洲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13.7%、29.5%。
十年来我国水产品行业最大的变化是量和质的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格、细致,包括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完善等,守护好百姓餐桌安全。
水产品流通产供销需市场现状和预测分析
第一节 水产品流通市场规模
第二节 水产品流通需求综述
第三节 水产品流通供需平衡分析
第四节 水产品流通营收、成本、毛利率分析
水产品流通市场调研如何?中研研究院对该行业作了详尽深入的分析,投资分析等研究工作时的参考依据。
水产品流通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水产品流通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水产品流通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更多水产品流通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3-2028年中国水产品流通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