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将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产学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斯坦福大学对师生创业和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积极支持,创造了“硅谷”的经济奇迹,使产学研合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
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呈现出层次不断提高、形式不断创新等新特征,合作的取向更加市场化,合作的路径更加多样化。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校地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1.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这是一种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产学研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围绕企业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前者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和企业配套;后者的研发资金通常由企业筹措。“十一五”以来,我国由产学研联合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的比例明显增加。例如,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绝大多数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推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批立项项目,90%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企业牵头的占1/3。
2.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
主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出技术、企业出资金,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学科性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其特征是依托高校学科优势,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股份制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技术,虽然一开始规模不大,但往往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发挥各自的优势,学科性公司通常由企业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由大学教授担任技术总监或总工程师。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比项目合作的形式能更好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学研合作创办科技企业的集聚则形成科技园区。目前我国已经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5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共同建立研发平台。
主要形式是由企业与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共同建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一般来说,侧重应用基础研究的研发平台,主要建在高等院校;侧重产品技术开发的研发平台,主要建在企业。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通过科技资源特别是大型仪器试验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共享,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这种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和高校的青睐,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1997年中国铝业公司曾投资1亿元在中南大学建立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
4.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过去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现在已扩展到联合培养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有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与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种形式。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常设在企业,由大学的教授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进站的博士后一般须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进行选题,研究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由于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并且能直接服务企业,故深受企业欢迎,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大企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产学研合作行业发展策略
2020上半年产学研合作创新行业业绩受到一定的冲击。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线下客流量恢复,前期抑制的消费逐步释放,第二季度产学研合作创新各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实力正悄然发生变化,世界创新版图不断重塑。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合作需求与日俱增。全球科技创新的实践表明,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是一些国家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原因。2019-2021年世界产学研合作创新行业市场规模由2230亿美元上升到2435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应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改善市场环境,改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并且要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产学研合作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