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再次走到大众眼前。据了解,心脏移植是治疗重症心衰患者的有力手段,但是受供体和技术限制,全球心脏移植例数增长缓慢,每年全球心脏移植手术量约为5000台,中国心脏移植手术量约为500-600台,因为供心有限,大量心脏病人在等待心脏移植中死亡。
国内“人工心脏”手术连续取得突破
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未来在心衰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中国心衰人工治疗的时代已来临。
(相关资料图)
近期,国内“人工心脏”手术连续取得突破。其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重症多学科团队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成功植入“人工心脏”,即左室辅助装置,这是全国首例心内科主导的左室辅助装置植入术。
人工心脏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国内心衰患者约有890万人。目前,国内已获批的三款人工心脏中,有产品需花费百万元,高昂的价格仍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
心脏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泵血,而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不能实现正常的心脏泵血。人工心脏就是用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来维持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人工心脏按功能可以分为心室辅助装置(VAD)和全人工心脏(TAH)。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用于辅助心脏循环的机电泵,安装在患者心脏周围,而全人工心脏则是用新的心室和瓣膜来替换患者的自然心脏。
人类心脏的功能有如一个“泵”,它通过自身的收缩和舒张产生压力,将血液输送到人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旦这个“泵”出了问题,血液循环就不能正常进行,人的生命就受到威胁。当病情比较轻微、心脏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手段。但当病情较重,或由于外伤造成心脏功能丧失的时候就必须采取心脏移植等方法,但是一方面用于移植的匹配良好的心脏数目极为有限,并且很难及时获得,另一方面移植后也存在免疫反应、排斥等诸多问题,且不易部分替代病损的心脏来补偿其部分丧失的生理功能,因而也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法,所以提出了设计植入式人工心脏的方法。
相比植入式人工心脏,目前应用较多的介入式治疗手段主要有体外膜肺氧和(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s),前者是通过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的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的氧合血液供应;后者则是通过物理作用,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肌功能,两种方法的结构如下所示。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都具有结构装置复杂庞大,不仅不利于患者进行康复性锻炼,而且容易引发严重的溶血和血栓问题,导致患者不得不采用大量药物。
据悉,目前国内使用的人工心脏主要是指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现阶段其主要有以下三个应用场景:一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支持,为心衰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二是为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避免心脏移植;三是为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治疗,让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在今年9月召开的2022年中国心脏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自2017年阜外医院开展中国第1例“中国心”植入术以来,中国境内共有33家医院开展了200余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人工心脏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分析
目前,人工心脏已经经历了三代技术演变,即第一代的搏动泵、第二代的轴承泵和第三代的磁悬浮泵。余顺周介绍,第一代人工心脏特点为模仿人体心脏搏动,但体积庞大,不易植入,机械故障率也比较高;第二代轴承泵主要通过机械轴承带动叶片转动,形成连续血流,但溶血和血栓风险高;第三代磁悬浮泵特点为无接触式,减小对血细胞破坏,提高了血液相容性。
人工心脏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人工心脏是不可替代的,未来将持续发展,跟异种移植和同种移植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PCI手术、瓣膜介入手术的发展,国内心血管病患者的寿命明显延长。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正走向心血管病最后的战场——心力衰竭阶段。临床专家、创新企业、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等均认为:未来十年是心衰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心衰器械市场也将成为心血管病催生的下一个百亿级风口。
欲了解更多关于人工心脏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人工心脏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