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中的商品部分,通过买卖的形式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广义的农产品,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的产品;狭义的农产品,仅包括种植业的产品,诸如: 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产品。
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流通体系大国、网络大国的逐步建立,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大国的地位形成。
然而,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约60%以上的农产品零售依赖于农贸市场渠道,商超占比较低。尽管1984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家蔬菜超市,但36年来中国超市体系并未像欧美那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中国超市不仅未成为生鲜流通的主渠道,而且其内部市场集中度仍偏低,CR5仅27%。较为分散的竞争结构,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比例不足30%,约70%的农产品仍采用三级或四级流通体系。
另外,在当前流通体系下,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损耗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从分品类来看,中国果蔬类的流通损耗在20-30%之间,而美国仅11%;中国肉类流通损耗12%,美国仅3%;中国水产品流通损耗15%,美国仅7%。
农产品流通行业流通模式
欧美等国家,为了减少接触、扩大销量,农产品直销已不再局限于集市地摊的原始买卖方式。生产者借助先进的信息和物流手段,在网络平台销售自家农产品,消费者通过与生产者或平台的直接交易进行购买,包括农超对接、社区直销、订单直销、生鲜电商等。
中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批发市场占据流通主导地位。中国目前农产品的流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多数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而美国、德国、日本农超渠道占比达90%、87%、70%。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以产地直销的方式流通,中国的农产品销售以批发渠道为主,且流通环节多,各环节加价较为严重。根据商务部数据,各流通环节至少加价5%-10%,平均加价率达20%以上。一般而言,农产品流通需要经历四个环节: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市场批发、终端零售。
目前中国农产品呈现出小生产、多品种、大流通的格局,产地端即使像菠萝这种纯热带作物分布都有几个省份,种植单位分散,而销地则遍布全国。农产品还是标准化程度极低的产品,买家需要更多的信息货比三家,甚至线下看货完成采购。此外,每年产地种植结构、从业人群的变化,也都让农业互联网平台信息服务,成为解开这些问题的钥匙。
农产品流通行业投资策略
B2B领域的创业者最初通常都是瞄准信息服务,解决买卖双方的信息差,对很多行业来说,这是最互联网化的创业方式,也是投入最轻的方式,如阿里巴巴、慧聪网、找钢网等等,2011年,一亩田同样以此切入农产品流通赛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中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大约为20%,互联网的火苗逐渐走进农村这个广袤之地。百度等信息平台的扩展也让更多的农产品经营者开始利用网络去查询产地分布、价格等各类信息。
目前一亩田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800万,其涵盖的农产品种类已超过1.5万余种。农业产地B端用户通常是产地经纪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等群体,在这些用户中,不同的群体需求也存在差异,比如西瓜、哈密瓜、蔬菜等商家的需求以信息撮合为主,采销双方希望通过一亩田找到彼此。
但同时,还有大量的中小B买家,比如涉及中药材品类的线下药店、涉及干货调料等品类的档口、餐饮店等等,更希望以线上交易来保障整个交易过程的安全、履约及售后。为此,服务这些群体的需求,2019年,一亩田开始推出农产品线上交易服务功能。
与“长链”流通相比,“短链”流通可以减少商品流通时间、避免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以及销售渠道的信息不对称等,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提高农民收益,为消费者带去更新鲜的产品,供需双方都从中受益。
目前,阿里、拼多多、京东、苏宁、每日优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加速农农产品数字化流通的落地与升级。阿里已初步建成以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670多个菜鸟县域物流共配中心、5大产地仓和全国各地的销地仓及盒马、大润发门店共同构成的“数字化流通”网络,以及淘宝天猫等为核心的“数字化销售”矩阵。
截止去年年底,拼多多年用户数量高达7.88亿,跃居成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同时,随着活跃买家规模不断扩大,拼多多2020年的年成交额(GMV)也增至16676亿元。
目前,拼多多已经形成拼多多、多多买菜、农地云拼等新模式,深入产地产区把各地分散的农产品集中搬上平台,利用农货智能系统,预测农产品成熟周期,提前预售应季果蔬、鲜花,按品类价格精准推荐给用户。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