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广东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并朝着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迈进。2021年,广东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4.56万亿元,占全国32.3%,已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有10家营收超1000亿元,19家企业进入2021年中国制造业500强,24家企业进入2021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33家企业进入2021年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资料图片)
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制造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向纵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黄金机遇期。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先导产业,2021年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规模达到9.9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82%。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关企业掌握着大量信息领域高端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占据了高端信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服务等价值链高端,掌控全球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其中,谷歌、高通、英特尔、微软、三星等企业掌握了从操作系统、集成电路、5G通信、新型显示等核心技术,并以此牢牢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凭借专利技术,这些企业建立了较难逾越的技术生态体系、高技术门槛、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转移障碍,使得相关高端技术的扩散和技术转移受到了很大限制。作为后发国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超越,仍将处于追赶阶段,仍需要长期攻关和技术积累。
纵观各国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措施可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一是政府要确保正确的引导作用,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二是坚持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协调互补,不断推进产业创新;三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相关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增强竞争优势。四、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启示新一轮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新变革。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我国已形成的局部技术优势将面临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依然占据信息产业价值制高点,在大力构建信息经济新优势的同时,积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工业化进程,争取未来全球高端产业发展主导权。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在互联网、通信服务、设备与终端产品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呈跃升态势,具备了跨越发展的条件,但也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以及国内要素禀赋深刻变化、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严峻挑战,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紧迫艰巨。
(一)完善顶层设计,做好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的有效供给
就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供给制度的效果来说,张维迎和林毅夫两位顶级经济学家有过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讲,在产业发展初期,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产业政策支持以引导产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产业发展成熟期,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开放,可以逐渐减少产业政策的干预。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来看,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和合理有效的政策供给是一个产业取得长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对于中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来说,一是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产业供给政策和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路径,促进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与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空间集聚,实现集聚化发展。二是应当持续出台一系列的产业配套和相关扶持政策,可以在“十四五”时期出台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发挥产业和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性作用。三是可以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强国领导小组,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统筹协调,以及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四是可以联合高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相关机构成立国家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实施。
(二)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技术创新经验来看,只有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本国在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优势,特别是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渗透到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并不断培育衍生出新兴产业,才能使原有产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创新要素层面,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以人才、专利、技术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日本以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推动产业发展,韩国则主打产业联盟,通过产业联盟等平台和协会组织的力量,企业间的交流与竞争促进产业发展。因此,技术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
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强自主创新发展也要从这两方面开展,自主创新力度不够的,可以探索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在投融资方面,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参与,放松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一方面积极进行自我创新,占据新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阵地,迈向产业价值高端;另一方面要整合创新资源,集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所长,辅以消化吸收国外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業集群升级,攻克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突破,最终建成从单一加工到拥有研发、设计、制造等多环节的产业链。政府部门整合国家和社会资金,建立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重大引进项目和招商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制订完善的行业配套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财税支持和用地用房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成果评估机制。发挥各个部委的协同工作职责,根据《信息产业指南2020》的发展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省份,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落到实处。
(三)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本土培育力度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先进经验来看,人才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关键作用。国家应当鼓励高校加强信息产业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邮电类院校的新兴信息产业和技术方面的学科建设,面向电子信息制造的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发布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鼓励政、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二是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类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三是鼓励企业依托行业协会加强人才协作,推动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人才交流。设立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型就业人才综合信息平台。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着力加强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四是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
欲了解更多市场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