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省份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
对“996”说不!整治超时加班,国家出手了!中国多地正在对超时加班问题加大整治力度,整治超时加班释放什么信号。3月份以来,已经至少有北京、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9个省份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作为超时加班问题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等成为重点检查对象。这释放的信号十分清晰:纠偏当前畸形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幸福生活。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对超时加班问题排查整治,这在近年来是颇为少见的。
近年来,加班现象在某些行业甚至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996”“007”流行,让职工不堪重负,由高强度加班引发的悲剧并不鲜见。2021年,最高法、人社部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明确“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如果企业置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于不顾,实行“996”工作制,这是绝对不可行的。建议检察机关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督,为相关劳动者开展公益诉讼。
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按照我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标准工时为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企业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安排加班,应当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但加班时长不能超过每日3小时、每月36小时的上限,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人社行政部门的查处。
互联网加班多严重
在网上,互联网公司加班的排行榜,一次又一次的传阅;加班人的吐槽,一条盖过一条。还有很多人,很多年一直加着班,却从来没说过什么话,比如一些小微企业的老板,头顶为自己奋斗的名义,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为员工打工而加班。那些大厂里的加班狂,却会拿着比大众高50%甚至一倍的工资,很多人挤破头都进不去。而另一些人,挣着微不足道的几两碎银,想多加点班攒点钱,却也未必有机会。
猝死在互联网行业并非孤例,此前拼多多等公司均有发生类似事件。2021年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快手等公司,都开始尝试给员工减负。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报告》分析
取消“大小周”,拒绝“996”真的可以“给员工减负”吗?无独有偶,就在2022年1月26日,腾讯员工炮轰高强度加班引起广泛关注,其在腾讯内部的600人大群里实名表示:“是不是非得让开发人员加这20多个小时的班,才能让这个版本满你们的意?”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增速放缓、亟须寻找可持续发展新路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投入,已是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难题。
公开信息显示,各个公司对工作时长要求各不相同。2021年11月开始,字节跳动实行“1075”工作制,对工作时长作了明确要求,10点上班,19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每天最多加班3个小时,每月最多36小时,加班需要提前提出申请,并得到领导同意。
腾讯则实行“965”工作制,即每天9点上班、18点下班,每周工作5天。员工在晚上7点后加班,要向公司提出申请,加班时长和考核挂钩。阿里巴巴内部也曾试行“强制下班”,18点后不允许开会,HR组19点后挨个催下班、组长19点半后不准待在公司,20点半后直接全部熄灯。
法律规定很明确,但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落实。也从没见过某家公司或老板因为违法加班被罚。员工想维权只能法院起诉,付出太多精力不说,以后找工作也更难了。纵览全球加班文化在亚洲最为盛行。美国流行的是“不加班文化”,欧洲每周平均工作35小时,近年还有呼吁28小时和每周工作四天的。在亚洲,中日韩加班文化尤为盛行。日本的加班一族被戏称为“社畜”,在70、80年代经济腾飞之际加的最狠,那时一家男主准时下班回家会被看作无能。对应的韩国则是“汉江奇迹”时期,“领导不走我坚决不走”文化蔚然成风。
薪酬激励与生产效率,永远是硬币的两面,并由此延伸出劳资关系、企业责任感与员工幸福感等相关问题,老板和员工永远处在博弈之中。一方面,老板想用更低的人力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员工则想用更少的付出换取更高的报酬,二者的基本立场是对立的。但另一方面,不管老板还是员工,都要依靠对方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据脉脉官方发布的2020年职场报告,IT互联网行业是人才净流入最多的行业,但与此同时,IT互联网行业是整体幸福感最低的三大行业之一,并列的是零售、贸易、批发与农林牧渔产业。
欲了解更多市场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