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创历史新高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全球支付排名维持在全球第四位,在国际支付金额中的占比从上月的2.7%升至3.2%,已超过2015年8月的高点2.79%,创历史新高。
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金额中的占比由11月份的2.14%升至2.70%,这是2015年9月以后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排名时隔逾六年再次升至第四位。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有目共睹。目前人民币还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在SWIFT支付份额的变化并未完全反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增长,因为SWIFT并非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唯一渠道。我国在2015年启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经过6年运营与优化,该系统已有逾1200家参与者,实际业务覆盖178个国家超过3600家法人机构,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高速公路”和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主渠道。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人民币跨境收付已经不依赖SWIFT系统,而是通过中国自己的CIPS完成。因此仅看人民币在SWIFT支付份额,实际上低估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真实活跃程度。
移动支付行业前景如何
随着几年来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二维码、云闪付、刷脸支付等已基本替代现金交易,移动支付更被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崛起,聚合支付也随之兴起,聚合支付公司也在快速发展,而随着人民银行217、281、296等规范性和监管性文件出台,聚合支付业务的相关法律合规框架已经逐渐形成,而伴随85号文等针对聚合支付出台的系列文件,聚合支付领域近年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聚合支付公司所面临的合规成本越来越高。
在国家对金融管制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金融之路的不顺或让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更加关注布局聚合支付领域,为了发展数字化服务体系,新一轮的竞争洗牌又将开始。支付的场景一定是无感支付会逐步取代现有的银行卡、现金、二维码等。通过人的生物要素或者其他识别要素,如指纹、人脸、虹膜、证件、车牌号等,在各类场景提供恰当的场景植入。目前比较好的就是汽车相关场景,通过车牌号识别,完成缴纳停车费、高速通行费、加油费等。
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国政企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服务线上化,为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了更多政务、民生、消费等细分垂直场景,也让移动支付数据有了更多赋能价值。对消费者而言,这将强化和巩固他们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对商家而言,支付线上化是他们进行数字化变革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和商家对移动支付的双向需求,助推移动支付行业强劲发展。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速4.8%,增速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场景呈细分多元化发展,餐饮消费成为移动支付用户首要支付场景。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随着监管穿透式监管,未来支付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回归本源,拒绝为黄赌毒和套现等违法场景提供支付通道。
想要了解关于移动支付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咨询报告《2021-2025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