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正呈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54只,合计规模达802.8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2只232.1亿元的市场规模,在融资规模上同比增长245.9%。
分析认为,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将会小幅扩容。一方面,“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巨额的资金,绿色金融仍有扩容发展空间。同时,绿色债券支持目录统一、绿色债券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等政策也为绿色债券市场的扩容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2022年待偿还的绿色债券规模相比2021年下降了22.88%。在净融资规模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预计待偿还规模下降或导致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的幅度不会太大。
我国绿色债券备受市场“青睐”
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绿色债券市场,2017年、2018年均为发行量第二大国家,占比约为20%,仅次于美国。2020年,中国共有153个发行主体发行218只绿色债券,发行金额达2221.16亿元,在全球市场约占15%。另外,根据近日中国交易商协会发布数据,2021年,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6072.42亿元,同比增长168.32%。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
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9月,我国首提双碳目标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双碳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预计今年“绿色金融”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支持建立绿色项目库标准,为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项目高效对接提供平台。加快制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
研究制定并推广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完善绿色低碳产业贷款统计标准,协同构建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探索制定碳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助力金融支持碳市场建设。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持续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从目前来看,与碳中和的要求和国际最佳实践相比,我国的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治理框架、战略目标、实施路径、气候风险分析、环境信息披露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建议我国银行业机构明确自身运营和投融资碳中和目标,设计分步骤、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建立与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治理架构,将绿色与可持续纳入公司治理,构建绿色与可持续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深化绿色与ESG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深度及广度;加快研发转型产品,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碳核算和披露机制、环境气候风险分析和管理机制、ESG评价管理机制及信息披露等绿色专业能力。
绿色金融行业前景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下,绿色金融碳中和碳达峰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绿色金融市场加速培育,并爆发巨大需求。每年新增绿色建筑体量约为4亿~6亿平方米,既有绿色金融改造市场达上万亿元,绿色金融市场空间极大。
2022年“绿色低碳”将成为资本市场明确的主线
展望2022年,“绿色低碳”将成为资本市场明确的主线。首先在地产下行拖累经济增长背景下,“双碳”领域有望成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和“稳增长”的重要方向,如已经落地的“绿色再贷款”,未来可能实行的“绿色中期借贷便利”(GMLF)等。其次,积极财政方面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按照中财办的解读主要是在“减污、降碳、新能源等领域”,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具体而言,储能领域、绿电板块、新能源设施对应的新材料等,或将成为真正的政策发力点和投资热点。同时,“双碳”代表的气候问题是中美共识,也是短期内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的关键所在,增强了“双碳”政策持续加码的外部驱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1-2025年中国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更多推荐报告
2022-2027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