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背后,离不开普惠金融。经过十多年发展,普惠金融聚焦城镇低收入人口、农村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以及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互金平台重点关注的新金融。
普惠金融市场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末高3.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6万亿元,同比多增9,259亿元。2021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34.3%;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265亿元,同比增长49.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贷款余额1,33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贷款与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合计8,189亿元。总体上看,普惠金融为全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金融服务的初心,确立了金融业更崇高的社会价值观,砥砺前行,普惠金融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小企业金融部,逐渐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互联网科技也异军突起,各种普惠金融创新形式和产品层出不穷,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市场向着科技型、信息化方向发展。
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早日弥补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2020年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促进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3月推出了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4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指导中小银行以5.5%优惠利率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开展“两增”和“两控”活动,发挥扶贫再贷款政策导向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为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邮储银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普惠小微业务发展,“五大项目”“七项机制”为抓手,深入开展银政、银担平台业务合作,继续围绕省农担、创业担保、市融资担保公司开展担保创新。科技赋能提升线上产品推动,继续做大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发挥好线上产品极速贷优势,围绕特色行业进行深入开发,对行业客户、市场规模客户集中开发。
普惠金融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
普惠金融在中国经过十多年发展,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个阶层和贫困人群提供可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红利,取得不菲的成绩,形成了值得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共同借鉴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今天,中国已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性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让摆脱绝对贫困的我国农村正在加快转变为金融环境、生态环境的“双优”美丽乡村,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推进“监管沙箱”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印花税,减征企业所得税,重点拓展人工智能、3D传感器、人脸(指纹)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交易风控、舆情分析等场景应用,融合创新,培养一批普惠金融试点城市和实验项目,不断降低迭代和试错成本,进一步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未来,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大数据、互联网、客户移动终端、人工智能、APP等技术在远程开户、线上支付、保障网络转账方面应该提供更加简单、更加方便的服务,尤其对老年人、残疾人或轻微智障人员,网络技术可靠性、便捷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解决老年用户面临的使用不便、效率不高和信息不全问题,提供更趋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和普及效能。
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0-2025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