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迈过20%
根据中汽协12月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另据乘联会发布的报告,1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市场渗透率为20.8%。今年11月份,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均保持翻倍增长的势头。不过,各大厂商均面临交付偏慢的挑战,正在加快生产节奏。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领域,发展成效十分显著,产业核心技术日渐成熟稳定,产业链及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产业已经基本走完了最初的孕育期,正在大踏步进入快速成长期。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加环保和高效,能够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未来必将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还不能够普及,但新能源汽车得到改善后就能够大力推广。政府部门与有关企业应该改变新能源汽车地域分布不均匀现状、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大力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和环保污染问题。中国人口基础、收入水平和经济持续增长态势,共同决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化快速增长,这将直接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提供十分可观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发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我国处于增量爆发期,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报告(2021)》显示,未来随着电动化的普及,汽车行业碳中和的重点将从燃料周期过渡到车辆周期(车辆制造、车辆再利用阶段)。
在生产制造环节,为实现2045年所有工厂及办公设施的零碳排放,起亚计划于2040年完成全球工厂向可再生能源转换,并计划短期内在韩国、美国、中国、印度工厂的生产设施中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力争于2045年在整个企业价值链中实现碳中和。丰田汽车已经在生产、经销店、电池回收、植树活动等环节推进二氧化碳减排。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交出了产销两旺的成绩单。自2015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国产品牌迅速崛起。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核心技术支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不断创新,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电池技术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二是政府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202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极大地调动了人们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汽车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加强新能源汽车科技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多学科融合,将在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如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车载操作系统、线控底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在智能化、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实现自立自强。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第一,社会层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短缺严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具有非常大的缺口;第二,配套设施不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充电站、充电桩等设施,但是目前这些设施的铺设还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第三,人们消费理念不契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驱动,一直以来国家都是为主动、更积极、更为系统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推进政策体系。但总体来看,财政补贴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未来行业市场投资机会在哪?欲了解更多xx行业详情,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