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学上,槟榔的花、种子和果实均可入药,用于消积、杀虫、下气行水药,主治虫积、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症,或作为驱虫药,列入药典管理目录,并且具有辟除瘴气、治疗疟疾。槟榔因而成为“蛮烟瘴雨之乡”的南方,尤其是闽赣、两湖、桂粤、滇川黔等地的必备良药。
槟榔的药用价值,在诸多典籍中其实也早有记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疬”。又据《名医别录》记载,槟榔“可杀肚虫,医脚气”。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辟瘴,下气,消食。”又据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槟榔代茶,所以消瘴。”此外,《广东新语》也载:“亦珠汗而微滋,真可以洗炎天之烟瘴,除远道之渴饥,虽有朱樱、紫梨,皆无以尚之矣。”
槟榔的药用价值也在通过现代技术进行研究和发现,除了与古代医学相吻合之外,更对槟榔的药理作用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槟榔碱在杀螺、驱虫、促胃肠动力作用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为槟榔的开发提供新的线索。
关于槟榔的驱虫作用,现代医学实验发现,槟榔的水煎醇沉液对肝吸虫有明显的体外抑虫作用。槟榔煎剂具有促使小鼠体内血吸虫肝转移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浓度为30%的槟榔煎剂,可使犬短小绦虫强直乃至死亡。
此外,槟榔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提神功效,研究表明,嚼食槟榔能使人耳部和前额温度分别上升2℃和0.5℃,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作用下导致皮肤温度发生变化,进而辅助提高人的专注力和反应力。也正是因为适量嚼食槟榔可以提神醒脑,给人带来兴奋和舒畅的享受,同时增加肠蠕动,使消化液分泌旺盛,增加食欲等。
需要说明的是,“此槟榔非彼槟榔”。药用槟榔与湖南的食用槟榔并不相同,根据《中国药典》,药用槟榔是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而常见的湖南槟榔指的是经过加工的槟榔果的果壳部分。槟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早已为食、为药千余年,并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养生领域,一颗小小的槟榔作为“四大南药”之首流传至今,离不开中华文明。槟榔的一物多用,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和湖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