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研讨会
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9日在京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会议强调,要着眼全产业链强化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清单,明确重点攻关的整机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组织“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力争每年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广一批。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2-2026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我国农业现代化步入新进程。几年来,全国各地农业部门不断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和作业水平,大力推广和引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越来越多技术先进、操作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出现在田间地头。
尤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顺利完成重要农时农机生产作业,打赢东北倒伏作物抢收等硬仗,有力支撑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新推出161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累计创建500个示范县的建设任务。实践表明,由农业生产向智能装备进军,进而带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是我国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机行业发展现状
据相关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农业机械出口金额218.35亿元,同比增长31.3%;进口金额22.1亿元,同比下降27%。上半年,累计出口拖拉机71635台,同比增长30.3%;累计进口拖拉机356台,同比增长107%。累计进口收获机械1157台,同比下降6.4%。
据调查显示,全世界目前重点发展的农机装备有三大类——自动驾驶拖拉机、农业机器人、无人机。“现在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的重点仍是,提高农业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和生产性、稳定性。”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说,这三种智能化农机装备国际上都给出了预估值,也为未来我国发展农机装备智能化提供了参考。
智慧农业和生物机器人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慧农业和生物机器人技术的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以来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农机化水平。
虽然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机械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薄弱,技术集成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和瓶颈。
想要了解更多农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2-2026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更多推荐报告
2022-2027年变频空压机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