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扫码新规下路边摊们怎么办
今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测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使用频率颇高的条码支付也被纳入监管。针对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的个人收款条码,《通知》对其使用规范做出具体规定,主要集中在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进行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等方面。这一新规又将对支付行业、小微商户以及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收款码就不能用了,只是不能再用于经营场景。”某支付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同时提到,监管对于限制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也并非“完全卡死”,特殊情况可申请白名单。
实际上,《通知》对个人收款码提出上述四方面的要求,是因为个人收款条码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例如,部分机构使用个人收款条码转账业务办理大量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交易,既混淆了交易性质,导致交易信息失真,影响风险监测效果,也不利于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为饵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扰乱了条码支付业务正常秩序,影响了涉赌“资金链”追溯机制的实效。
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几年来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二维码、云闪付、刷脸支付等已基本替代现金交易,移动支付更被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崛起,聚合支付也随之兴起,聚合支付公司也在快速发展,而随着人民银行217、281、296等规范性和监管性文件出台,聚合支付业务的相关法律合规框架已经逐渐形成,而伴随85号文等针对聚合支付出台的系列文件,聚合支付领域近年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聚合支付公司所面临的合规成本越来越高。
在国家对金融管制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金融之路的不顺或让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更加关注布局聚合支付领域,为了发展数字化服务体系,新一轮的竞争洗牌又将开始。支付的场景一定是无感支付会逐步取代现有的银行卡、现金、二维码等。通过人的生物要素或者其他识别要素,如指纹、人脸、虹膜、证件、车牌号等,在各类场景提供恰当的场景植入。目前比较好的就是汽车相关场景,通过车牌号识别,完成缴纳停车费、高速通行费、加油费等。
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国政企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服务线上化,为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了更多政务、民生、消费等细分垂直场景,也让移动支付数据有了更多赋能价值。对消费者而言,这将强化和巩固他们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对商家而言,支付线上化是他们进行数字化变革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和商家对移动支付的双向需求,助推移动支付行业强劲发展。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速4.8%,增速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场景呈细分多元化发展,餐饮消费成为移动支付用户首要支付场景。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随着监管穿透式监管,未来支付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回归本源,拒绝为黄赌毒和套现等违法场景提供支付通道。
想要了解关于移动支付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咨询报告《2021-2025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