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解开水稻高食味密码
我国的水稻品种开始从抓产量向抓食味升级,在天津、江苏、贵州等多个省市,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
食味米是人们通过对稻米进行品尝后其直观感觉认为好的稻米,食味米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日本,并一直引导日本水稻发展。2001年,中国水稻食品品质研究会会长崔晶博士将此概念传入我国,揭开我国食味米发展的开端。
研究结果表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现负相关性,蛋白质含量越高,食味值越低;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之前呈现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食味值越低。氮肥用量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稻米的食味品质,在减少氮素用量20%,且穗肥不追施任何氮素处理时,可以显著提高稻米的食味值。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逐渐提升,不断满足市场需要,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大米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大米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结构的变化调整,畜牧业快速发展,奶业、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消费者对于大米等传统主食的需求进入了稳定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稻米总产量接近2.1亿吨,稳居全球第一,而今年中国居民每年对大米的消费量预计为1.9亿吨左右。《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1千公顷(7126万亩),比2019年增加300.7千公顷(451.1万亩),增长6.8%。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5745公斤/公顷(383公斤/亩),比2019年减少157.3公斤/公顷(10.5公斤/亩),下降2.7%。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546亿斤),比2019年增产102.8万吨(20.6亿斤),增长3.9%。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在高端大米生产能力以及产业组织方式来看,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过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
在激烈的大米市场竞争中,大米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想要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5年中国大米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