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昭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昭通分公司协办的第八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场“绿色低碳”赛道从田间地头的智慧施肥,到工业烟囱的“碳”为观止;从照亮乡村的太阳能路灯,到突破“芯”脏封锁的国之重器;从守护高原精灵的AI卫士,到攀爬于钢铁巨兽间的机器人“清道夫”,六组怀揣梦想的创业者,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让赛场涌动着绿色发展的脉动。
当晚,1号选手马旭带来的“沃土生金”项目,利用全水溶、高效益专利肥料,如同给土地注入了精准的“营养液”,让苹果更香甜,马铃薯更硕大。一套“科技+服务”的组合拳,真正让绿色科技之光扎根泥土。
从滋养土地的微观世界转向宏观的碳排放挑战。如何将温室气体“变废为宝”,2号选手李沁铭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答案。“藻基封碳”,一个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的名字,背后是严谨的科学技术。其团队整合基因编辑、智能反应器与资源循环技术,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让原本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神奇地转变为生物柴油、功能性饲料和有机肥。
【第八届“赢在昭通”绿色低碳赛道选手 李沁铭
非常荣幸本次比赛拿到一等奖,对我们来说是超出了预期的,因为在赛事筹备阶段,看到我们同组其他项目也非常的优秀,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的创业初心。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捕捉CO2,更是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实现从'负担到资源'的华丽转身。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循环经济的新范式,我们相信,废气也能成为"城市矿产”。】
3号选手马顺治的“点亮低碳之路”项目,选择了一个看似寻常却关乎民生的切入点——路灯。他用更环保、节能、长寿的锂电池太阳能路灯,替代传统的铅酸电池路灯。项目巧妙利用昭通丰富的光伏资源,并结合废旧铅酸电池回收产生的资金流,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改造模式。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卡脖子”之痛,4号选手陆鼎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被誉为后摩尔时代关键材料的二维材料——二硫化钼。他们的“芯维纪元”项目,成功攻克了高质量、低成本制备2-6英寸二硫化钼晶圆的技术瓶颈。以此制得的芯片,功耗较硅基芯片大幅降低90%,性能却翻倍提升,同时这一项目也展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攻克“硬科技”的决心与实力。5号选手刘怡臣的项目,将“人工智能”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他们构建的“高质量数据集+AI训练+智能平台”一体化方案,如同为保护区装上了“生态智慧大脑”,能够进行栖息地评估、威胁预警和保护策略生成。最后登场的是6号选手李佳旋的“磁吸附工业机器人全场景运维生态”。他们的机器人如同灵活的“钢铁侠”,能牢牢吸附在能源化工设施、风力发电机、船舶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垂直壁面甚至顶部,替代人工完成检测、清洗、除锈等高危、低效作业。该项目瞄准工业运维的痛点,是智能化赋能工业绿色、安全发展的典型代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 孟晓杰
特别是咱们这个选手的创新性、还有技术性、还有应用性,因为整体来说所有的选手都是印象特别深刻,对我来说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举一个例子,就是五号选手,因为这个黑颈鹤作为我们昭通的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有代表性的一个动物,所以它的一个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把AI的技术整体应用到保护里,我想对我们将来的一个黑颈鹤的保护发挥一个很大的作用。】
当晚呈现的六个项目,涵盖了农业、能源、生态保护、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绿色低碳赛道的广阔前景和多元化形态。这场比赛是一次创新力量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曲关于责任、智慧与未来的青春赞歌。绿色低碳的赛道已经铺就,更多的精彩,正等待着追光者、以及千千万万的同行者,共同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