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一种利用AI语音克隆技术实施的新型网络钓鱼诈骗(“AI换声诈骗”)正在悄然兴起,其迷惑性远超传统骗局,让不少警惕性高的用户也防不胜防。这类诈骗利用人们对亲人声音的信任,制造紧急情况,诱导转账汇款,危害极大。那么,这种“AI换声”诈骗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和防范呢?
“AI换声”诈骗的运作模式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或从公开社交媒体上搜集目标受害者及其亲属(如父母、子女、配偶)的语音片段(可能来自短视频、语音消息、甚至公开采访)。利用先进的AI语音克隆和合成技术,只需短短几秒钟的样本,就能高度逼真地模仿出特定人的声音、语调和说话习惯。
诈骗分子会精心设计一个紧急场景(如突发交通事故、被警方拘留、急需手术押金等),利用克隆出的“亲人”声音致电受害者,营造强烈的恐慌感和紧迫感。为了增加可信度,骗子往往会以“手机进水/摔坏/被没收”等理由,要求受害者不要挂断电话或不要联系“本人”,并提供一个所谓的“朋友/律师/医生/警官”的联系方式(实为同伙)进行下一步沟通,最终目的就是诱导受害者向指定账转账。
如何防范“AI换声”钓鱼诈骗
【案例重现】
张阿姨在家中突然接到一个显示为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手机号码的来电。电话那头传来儿子焦急的声音:“妈!我开车撞人了,对方伤得很重,现在交警和对方家属都在,说不马上交5万块押金就要告我,我手机快没电了!” 张阿姨听到儿子熟悉的声音带着哭腔,心急如焚。对方紧接着说手机马上要关机,让她赶紧联系一个“王警官”(提供了电话号码),并强调千万别挂电话或打他原来的号码(骗子利用技术手段使原号码占线或关机)。张阿姨情急之下,联系了“王警官”,“王警官”语气严肃地证实了“事故”,并提供了一个“安全账户”要求立即转账。深信不疑的张阿姨匆忙前往银行,在转账前一刻被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并劝阻,这才避免了5万元的损失。事后证实,儿子的手机并未丢失,也根本没发生事故,骗子利用社交媒体上儿子发布的语音克隆了他的声音。
【风险提示】平安人寿广西分公司提醒您:
1、警惕“紧急求助”来电,尤其是涉及转账要求:
无论来电显示是谁的号码(号码可伪造),无论声音听起来多么逼真,只要涉及“意外”、“被抓”、“急病”、“急需用钱”、“要求转账”等紧急情况,务必高度警惕!AI技术已能完美克隆声音。
2、立即挂断,独立回拨核实:
最关键的一步:立刻挂断这个“紧急”来电。 不要被对方“不要挂电话”、“手机没电”等话术控制。 * 通过您手机通讯录里存储的、或您熟知的、绝对可靠的号码(如家庭固定电话、伴侣电话、孩子单位电话等)回拨给声称出事的当事人本人进行核实。 不要使用来电中提供的任何新号码!
3、设置“亲情暗号”,增加验证环节:
与家人(尤其是容易受骗的老年人和经常外出的成员)约定一个只有你们知道的、不对外公开的“暗号”或问题。在接到涉及金钱的紧急求助电话时,可以要求对方说出这个暗号或回答特定问题来进行验证。
4、不迷信“眼见为实,耳听为真”:
在AI时代,声音和视频都可能被深度伪造。听到熟悉的声音要求转账汇款,更要提高十二分警惕,坚持独立核实原则。
5、多方求证,利用共同联系人:
如果暂时无法直接联系到当事人,尝试联系其他家人、共同的朋友、其同事或单位进行侧面求证。骗子往往只针对单一目标行骗。
6、延迟到账,给补救留时间:
如果情况紧急且经过初步核实仍有疑虑不得不转账,务必选择“24小时延迟到账”功能(大部分银行手机APP或网银提供)。这为后续核实和报警拦截资金争取了宝贵时间。
7、保护个人信息,谨慎分享语音:
在社交媒体(如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时,谨慎分享包含清晰人声的音频或视频,尤其是涉及个人生活的片段,避免被不法分子获取用于声音克隆。
8、及时报警:
一旦发现被骗或遭遇疑似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存好通话记录、短信、对方提供的账号等信息。
面对利用高科技实施的诈骗,最大的防护盾是我们的警惕性和冷静的核实习惯。在涉及金钱转账时,多一份怀疑,多一次核实,就可能避免一场重大的财产损失。 请将此信息告知您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特别是老年人,共同筑牢防范AI诈骗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