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养老待遇连涨,保障水平日益提高,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家政等服务需求,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日前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871万人,比上年增加3007万人,养老保险的参保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叠加政策利好,催生出更为强烈的养老保险需求。12月23日,在“首届中国保险大会”上,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联合撰写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表明,近八成城市居民均有过投保经历,其中购买过养老保险的比例占半数以上。
报告显示,大部分城市居民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父母、也为自己配置了多种保险类型,购买率最高的三种分别是养老保险、健康险和意外险。而养老保险之所以位列榜首,是居民出于领取养老金和获得服务的目的。这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在考虑父母养老问题的同时,也在考虑自己的养老对策。
居民参保率攀升 养老保险成更多人首选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力点逐步从“第一、第二支柱”向“第三支柱”转移,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比重显著提高。报告显示,近八成城市居民对保险产品有良好认知,受访者购买养老保险的比例最多达54.6%,其次是配置健康险(51.5%)和意外险(48.4%)。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选择购买养老保险的最主要目的是“养老金领取及养老服务的组合”,占比高达43.8%;“按期领取养老金”(29.6%)、“获得养老服务”(26.6%)分列二、三位。
此外,据《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7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4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213万人。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居民正在意识到未来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并希望通过购买保险获得附加的养老服务。
迎合附加服务需求 城心养老优势突出
本次调研的一大发现还体现在城市居民今后会根据身体的不同状态选择不同养老方式。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步入老年后,若出现失能状况,会考虑去机构养老。
目前的养老行业布局,在老年人群最为密集、养老需求最集中、消费能力最强的核心城区,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十分稀缺,硬件品质高、医养结合好、护理服务好的城区养老机构并不多见,这也催生出了只有一碗汤距离的“城心养老”这一全新模式。
虽为“机构养老”,但对保险机构而言,不仅能在保险产品中提供附加的健康管理、保险资金投资建设或收购的养老实体服务,也能一站式覆盖旅居、居家和机构养老等不同阶段的养老选择。
大家保险集团按照三阶段渐进式养老国情布局的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三条路线,在新时代养老观逐步颠覆传统养老认知的当下,紧贴“新老人”的需求,创造出专业、多元、靠谱的养老服务方式。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服务标准规范、运行管理规范、应急预案、工作岗位规范四大类别的管理标准,在满足不同老人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帮助更多用户建立对保险产品和形式的良好认知和投保意识,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自然融入大家的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