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资料图)
核医学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核反应堆制备、加速器生产及核燃料废液分离提取;中游由放射性产品研发、生产及流通企业和核药房/药物中心组成;下游则是医疗机构和患者。
全球核医学市场持续高增长
2018年全球核医学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其中核医学治疗市场占比约14%,核医学诊断市场占比约86%。预计2030年全球核医学市场规模将达到140-300亿美元,符合增长率超过16%。
数据显示,在核医学这一领域,国内市场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2012年-2019年核药物销售规模增速虽然在30%以上,但是销售规模只有7-8亿元人民币左右。随着显示设备的增加,诊断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诊断装机量以及治疗量也在不断增加,表明核药的市场正在步入快速增长的道路。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核药物治疗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政策密切相关。国家对放射性药品的监管有着很高的政策要求,国内法律法规涵盖了从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到销售使用,都有非常高的政策壁垒。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发布的发展规划包括国家对于卡脖子技术的大力支持,对于放射性药品监管政策从限制逐步转向鼓励和支持。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核医学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近年来全球核药市场飞速发展,2021 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达 1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9.68%。其中,诊断类核药占比 83.4%,治疗类核药占比 16.6%。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 2026 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175 亿美元。
当前,国内的核素药物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欧美发达国家核素药物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相对成熟。全球市场中,中国市场占比仅为 6%,北美市场达到 4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放射性药物使用率较低,市场还有超 10 倍空间,未来或迎来一片蓝海。我国放射性药物年复合增速仅次于生物药,增长态势领先于中成药和化学药。国内核药市场规模将于 2023 年达到 78.1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将提高,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1.4%。
核医学行业投资策略
核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目前中国癌症发病人数持续上升,死亡人数也远超全球人口数比重。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会接受放射性治疗,40%的癌症可以用放射性治疗根治。
受限于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我国核医学的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从核医学诊疗频次、人均拥有核医学仪器数量和放射性药物使用量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的几十倍。美国批准注册的放射性药品达70余种,我国仅36种,近十年来国内只有3种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部分患者只能到境外治疗。从国外直接采购,看似捷径,但隐患重重,产品价格昂贵且不能保证供给,严重阻碍了核医学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核医学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核医学在设备保有量和检查量,上市核药数量等方面有巨大提升空间,市场对新核素及其标记物、新放射性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核医学市场前景被看好。除东诚药业与公司进行全面竞争外,还有恒瑞医药、远大医药等大型医药类企业开始进行放射性药品研发布局,诺华、拜尔、美国通用等国际核药巨头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四川通瑞等新的入局者借助资本逐步切入放射性药品赛道。
目前国内放射性药品领域企业 20 余家,在全国各地布局各类核药类医药中心 100 家左右。在地区层面上,江苏、上海、广东、四川、天津、北京等市场较好地区已有 3 家以上核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部分新入局企业如江苏华益采取低价方式争夺市场,未来国内放射性药品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由于核医学技术及研发难度较高,目前国内核医学市场仍由外资品牌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国产核医学品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以DR、CT、彩超等领域为代表,国产核医学牌销量增长迅速,占比逐年攀升。同时,核医学设备研发技术以及生产工艺要求高,中国医学影像行业起步较晚,缺乏技术经验的积累,经过不断发展,现阶段中国核医学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核医学生产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核医学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度大。且中国医学影像生产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极少,大部分企业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核医学市场主要被国际巨头所垄断。
一方面,医药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健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的需求刚性,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核素药物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核医学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