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行业最新趋势,支付宝与微信转账互通。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普通或智能手机完成支付或者确认支付,而不是用现金、银行卡或者支票支付。买家可以使用移动手机购买一系列的服务、数字产品或者商品等。
移动支付市场未来发展变化
(资料图)
近日,支付宝App转账功能新增“转给微信好友”功能,支付宝官方称“不要账号也能转账”。支付宝用户可通过转入金额、分享给对方微信、QQ、微博、钉钉账号,并通过扫码领取。
支付宝上新支付功能,“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已在近期上线,账号主体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官方介绍为“伸手感应,识别支付”。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2021年,移动支付业务达到1512.28亿笔,金额达到526.98万亿元。移动支付市场未来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及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品中的“三大巨头”,分别是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联云闪付,2020年,三者用户使用比例分别为91%、92.7%和74.9%。
十年来,中国移动支付体系快速发展,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移动支付标准逐步走向统一,市场格局趋于稳定。随着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开始起步。 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并迅速渗透,一部手机就可满足购物等需求,直接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兴起。
从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规模占比达45.6%,远超第二名美国的18.91%及欧洲的16.8%。
中国移动支付行业规模
202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06亿笔,金额4415.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0%和10.03%。
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金额2353.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和8.25%;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526.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和21.94%。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0283.22亿笔,金额35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0%和20.67%。
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111.3亿笔,同比下降6.31%;移动支付业务173.7亿笔,同比增长22.2%。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5765.6亿笔,同比增长23.45%,其中业务笔数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移动电话完成。各地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纵深发展,深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移动支付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支付中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五种,具体包括指纹、人脸、声波、虹膜、静脉等。
根据2022年4月份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关于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的报告》(下称《报告》)显示,95.7%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20.2%的用户不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同时,用户希望生物识别信息数据库由国家相关机构掌握,做好生物信息安全存储,确保个人生物信息安全。
日前,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上线,相关服务需在刷掌设备上开通。这是继密码支付、指纹支付和刷脸支付等方式之后,又一新型支付方式。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支付方式一直在变革,支付机构也希望通过支付方式的创新来扩大市场。从原理上来看,掌纹的信息识别会比面部识别更容易,且安全性相对更高。
当前C端支付市场两家独大,截至2021年末,两大移动支付巨头以绝对的优势领先,共占市场份额93.1%(source: ifind),且市场格局趋于稳定,行业趋于垄断。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B端中小微企业对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多渠道获客及全链路数字化运营的需求激增,移动支付具备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入口的天然属性,支付厂商发力B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支付厂商发展B端的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C带B的互联网支付厂商。此类参与者的优势在于拥有前期C端用户沉淀的大量数据,面向B端客户提供数字化经营工具,解决其获客、留客、记账算账等问题。其服务重点为C端支付入口,而非线下B端收单。另一类是以支付服务为切入点,以B带C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付服务商。此类参与者的优势为早期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的商户触达能力,能够精准洞察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其服务重点在于为线下B端企业提供基于支付的多业务环节数字化服务。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可构建商业闭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从数字技术研发、数字产品生产、数字化运营管理、数字产品及数字服务交易、数字化支付再到数字化投资,目前已形成了较成熟且完整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消费互联网更多代表末端的营销、运营、交易等节点,为实体经济带来了消费方式、营销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由此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产业互联网领域,通过新技术的落地和应用促进实体经济内在元素、流程和环节的深度变革,使前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
2021年开始,工信部要求各家互联网平台解除屏蔽,打通流量,推进数字生态开放,由此推动了B端(企业端)与C端(消费者端)独立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促进To B(面向企业)和To C(面向消费者)业务融合发展。
一般来说,B端用户群体和C端用户群体需求差异性较大,厂商分别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及服务。B、C两端在产品层面被打破孤立之后,可将两类用户需求融合,从而促进两端业务从“圈地自我发展”到“共建共利”。
目前,To B业务和To C业务融合已经在一些行业进行了探索。在餐饮行业,将C端用户多元化需求转化成数据,并将用户数据植入到B端供应链体系中,可以帮助传统餐饮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电商行业,通过构建一套共用的库存管理体系,打通To B端的经销商、批发商与To C端的零售商仓库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从而降低批发商的库存量,减少成本投入,更敏捷地满足零售商需求。
想了解移动支付行业市场更多相关信息,可点击中研普华《2022-2027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