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材料行业分析
【资料图】
从目前的整车材料分布比例来看,整车构成材料种类高达40多种,其中,金属材料占比72%,非金属材料包括油漆、轮胎等相关材料占比28%。从整车材料发展趋势来说,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轻量化,在这方面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现在轻量化方面还是主要围绕上装和下装的开发,比如混合车身、铝材料底盘。
在"双碳"目标下,供应链领域实现碳减排的关键在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深入挖掘潜力,减少碳排放。因此,新型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汽车车身用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金属材料,包括钢板、铸铁等重金属材料,以及铝、镁、钛等轻金属及其合金材料、泡沫金属等材料;第二类是非金属材料,包括工程塑料、纤维、树脂、玻璃、橡胶、非金属泡沫材料、非金属复合材料等。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将会在未来汽车材料中广泛应用。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2-2027年中国汽车新材料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我国在车用材料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也较为薄弱,产业链合作尚不密切。因此,需要汽车生产企业和拥有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的材料零部件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广泛的跨行业、跨专业深度合作,大力研发新材料及新技术,推行材料认可制度,为汽车产品开发设计与技术革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下,汽车新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万亿元。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轻量化和汽车新材料方面,我国目前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材料的品种、数量、性能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国内汽车行业特别是合资品牌有自成体系的供应商体系,国产材料企业进入非常困难,导致国内材料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汽车产业;材料和加工成本控制难度大,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由于加工效率低,导致汽车部件和整车厂成本增大;我国还没有完整的新材料技术和产品标准,汽车企业和材料企业的融合不够。
“双碳”目标推动行业发展
业界普遍认同,汽车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汽车材料总体性能要求是高强度、耐疲劳、蠕变性、耐高温、耐溶剂、尺寸稳定、电气性能优异等,发展趋势则为“轻量化”“功能化”“环保化”,以各方颇为看重的“轻量化”而言,其主要由结构轻量化设计和材料轻量化予以实现,其中材料轻量化至关重要,因此相关企业与机构的研发侧重点较多放在轻质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上。
新能源汽车发展日盛,汽车材料的轻量化同样是该领域攻关的核心领域,事实上,当新能源汽车朝着高压大电流方向发展,相关配件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新材料的自主可控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轻质材料的应用被列为轻量化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
想要了解更多汽车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2-2027年中国汽车新材料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