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发展现、储能市场空间有多大?我国的储能发展还是以政策驱动为主。在政策支持逐步明朗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稳定预期的基本形成,光伏企业、分布式能源企业、电力设备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动汽车企业等纷纷进入,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
储能市场分析报告 2022年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储存的能量可以用做应急能源,也可以用于在电网负荷低的时候储能,在电网高负荷的时候输出能量,用于削峰填谷,减轻电网波动。能量有多种形式,包括辐射,化学的,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力,高温,潜热和动力。能量储存涉及将难以储存的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更便利或经济可存储的形式。
根据储能技术能量存储原理的不同,储能技术可分为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以及机械储能。
电化学储能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进行能量的存储和释放,这类储能技术运用非常广泛,主要产品有铅酸电池、锂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电磁储能主要是靠建立磁场或者电场存储电能,主要产品有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机械储能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形式存储,主要产品有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
储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也是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支撑技术。储能产业链主要由电芯+PCS+BMS+EMS等构成,其中电芯成本占比67%,是储能系统降本的关键。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2-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预测报告》显示
目前,储能产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新增投运规模最大的是江苏省,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北京、广东、上海等省份储能市场都十分活跃且各具特色。目前,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项目中,用户侧储能一枝独秀,占到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9%。
储能应用场景极为广泛,一部分已经进入商业化。分布式和微网中的储能应用,大体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类似。但它灵活适用,可以广泛应用在工商、民用、海岛和偏远无电人口上,随着分布式发电比例不断提升,它也因之成为储能应用的热点市场。中国储能的应用场景,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在一些场景还只有简单示范的情况下,作为用户侧储能主要部分的工商业削峰填谷,却已经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随着各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储能市场投资规模不断加大。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量为297GWh,国内储能装机量有望达98GWh。当前主流的储能设备以锂电池为主,未来主要的应用场景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发电领域。
目前我国主流储能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阶段,基本实现了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也是我国储能技术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形成成熟产业体系以及多种商业模式的重要时期。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相关的储能技术和产业也备受关注。2022年以来,各省市加快推进储能项目的落地,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配储比例。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储能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储能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储能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未来行业市场投资前景如何?想要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预测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