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体育产业显示出巨大市场潜力和强劲发展动力。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27372亿元、增加值10735亿元。
体育产业相关政策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把体育工作的重心向全民健身靠拢,并提出量化的目标: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等,体育产业往全民运动方向发展。体育政策的放开与支持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体育服务占比30%以上目标也仍有较多发展空间。
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年均增长4.4%,占比从2015年的69.8%提高至2020年的78.5%,助力中国2020年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
在一系列开放举措的带动下,“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年均增长4.4%,占比从2015年的69.8%提高至2020年的78.5%,助力我国2020年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今年一季度我国利用外资实现了较快增长,服务业继续成为外资增长“主引擎”,实际使用外资2377.9亿元,同比增长51.5%,占比达78.6%。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3.9%。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息息相关。《" 十四五 " 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健身的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测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内循环背景下的重要消费新增量,也是体育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必须紧紧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实现体育产业由投资驱动向消费引领的动力变革。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潜力巨大。发展趋势上,体育消费需求从传统的体育制造用品初次消费转向娱乐性消费、观赏性消费;消费者对于新型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增强,如马拉松、竞技体育、雪上运动、户外运动等。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
从增长速度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体育产业类别增加值出现下降,其中,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增加值下降20.2%,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下降16.9%,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下降8.1%。以非接触性聚集性、管理活动为主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增长18.9%,其次是体育教育与培训,增长5.7%。
随着都市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产业的重心也在逐渐从体育制造业转向体育服务业,跨界融合可以增强体育的娱乐性和社交功能,赢利能力也随之增强。到2025年,中国体育服务业总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在体育产业的占比将大幅提高。
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体育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