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现状
2021年国内的外骨骼机器人赛道共产生5起融资事件,并且都是A轮系列,可见资本对这类赛道的早期项目更感兴趣;同时国家正在推动康复医疗资源下沉,鼓励民营力量建设康复领域,预计该赛道未来会进入融资爆发期。
外骨骼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身的复杂智能系统,人们把特制的"骨骼"穿在身上,安装在膝盖和髋关节等位置的传感器可以读取人体运动意图,给驱动系统发出指令带动腿部运动,从而实现行走。据了解,目前主要应用有三个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一个是医疗领域,还有就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工业领域。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1-2025年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外骨骼机器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军用领域,美国军方率先开展研究,目的是设计增强型军用装甲;2004-2005年,进入商用发展期,运用硬质外骨骼辅助人体承受重量的理念,目标群体是截瘫病人。
从2010年开始,美国技术引入国内,主要依托于高校的研究资源并商业化,开始追赶外资企业。在2015年前后,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呈现爆发之势,程天科技、尖叫科技、大艾机器人、布法罗机器人等明星公司先后成立。
但与国外成熟的技术相比,国内的机器人仍处于基础的步态分析、动态捕捉的阶段,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人机实时交互的模式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实时交互功能模块较弱,实际商业化落地的程度相对国外市场处于较低水平。
而在国外市场已经跑出了Cyberdyne、Eksobionics等专注外骨骼机器人研发销售的上市公司,包括LG、Honda等国际大厂也在外骨骼机器人上进行了布局,并已在医疗、工业、物流等劳动强度高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前景
预计外骨骼将在近十年时间实现快速增长,2028年之前有望实现全球性规模化增长。2020年至2030年,外骨骼机器人产业预估CAGR33%。其中,2025年至2028年为高速增长阶段,预估3年CAGR47.7%,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8亿美元。至2030年,产业将趋于成熟,市场稳步增长,全球市场规模将达68亿美元。
在医疗外骨骼机器人仍在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寻求在产品性能和功能上新突破时,工业外骨骼机器人也在国内应需兴起,包括在汽车装配、物流行业领域的应用,中国工业外骨骼机器人相关企业也已经开始跑步前进。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医疗水平的提高,最关键是成本的快速下降,医疗康复类外骨骼机器人未来几年会迎来一个小爆发期;工业领域,人口红利的消失,促进了工业用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尤其是在国内物流巨头的推动下,辅助搬运的外骨骼机器人正快速应用。
想要了解更多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1-2025年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