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储能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业内人士透露,《“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已印发。业界预期,今后几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逐步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万亿元储能产业有望照进现实。有机构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区市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加快推进制定新型储能系统安全规范,鼓励发展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池。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参照抽水蓄能,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储能的健康发展。
在技术突破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建议,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
新型储能行业业发展深度调研
去年10月26日,国务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因地制宜开展沿海、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方案还要求,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此外,方案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发展储能产业,有利于推动新能源电力稳定供应。政策首次提出将储能考虑到新增电力装机机制中,同时重点发展储能新材料新技术,将加快储能规模化发展。
想要了解更多新型储能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2021-2026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