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款码调整在即
近日,有消息称,自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不仅如此,近4年的数据将被追查,一旦数额较大需按4.5%补税,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对此,微信和支付宝均回应称,这一说法为谣言。
不过,个人收款码市场的确将迎来调整。根据央行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个人收款码将不能用于经营,《通知》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知》将推动线下个体工商户从个人收款码向商户收款码迁移,而在这一过程中,支付宝和微信或面临着被分流部分“直连”商户的情况,部分商户或转向线下专业收单服务机构。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在积极推广自身的聚合收款码,以期抢占市场。
但也有观点称,预计不会出现大量转码及市场整体收费空间提升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衡量“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目前市场正静待相关标准的出台。
我国移动支付如何发展
5G技术正成为万物互联的落地基础及智慧城市的技术标配,是支撑各行业创新繁荣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得益于5G网络在速率上的巨大提升,高容量数据的实时传输反馈得以实现,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后,可有效提升刷脸支付、声纹支付、车载支付、无感支付等新兴支付的交易处理效率,持续拓宽新兴支付方式的切入场景并提升支付效率,进一步带动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现如今,大到衣食住行小到柴米油盐都已经离不开微信、支付宝等这类移动支付平台,然而高效便捷的支付手段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小觑的支付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等亟须加强风险意识,积极采取防范对策,营造良好的移动支付氛围。
未来随着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到202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1800.6万亿元,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722.7万亿元。
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移动支付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移动支付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想要了解更多移动支付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6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