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基本建设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发展生产而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增加固定资产而进行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工作的总称,例如公路、铁路、桥梁和各类工业及民用建筑等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恢复工程,以及机器设备、车辆船舶的购置安装及与之有关的工作,都称之为基本建设。
2021年,我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扩容,增至21个市(区),为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重庆、福州、济南等16个试点城市开展首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今年增加天津滨海新区、烟台、温州、长沙等为试点城市(区)。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一系列专项试点。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经济起飞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同时,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尤其薄弱。
从短期来看,稳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发力点;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动能转换和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大新基建、新能源项目投资有利于调节经济结构,符合转型发展大趋势。
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中枢在同期水平之下,四季度以来托底效果亦不强。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730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意在借助基建投资托底经济增速。但截至11月,基建(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速为0.5%(两年复合累计增速0.7%),较10月进一步下降0.5pct,显示基建投资发力效果不强;就全年来看,基建投资单月两年复合增速保持在-2%至5%区间徘徊,增速中枢明显低于历年。
“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章节中指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新基建(信息基建、融合基建、创新基建)、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水利工程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位居首位;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章节中,明确要拓展投资空间,要“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基建”被多次提及,反映其在长期规划层面的重要性较高。
新基建按照发改委定义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具体涉及七大领域: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其中,5G基站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单位投资成本最高的两大领域,2020年二者规划投资规模约占基建总投资的5%。
2022年新年以来,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开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0日,这些重大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超过3万亿元。
同时,通过近期各地政府会议表述来看,2022年地方推动“基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重点渐次清晰,水利、交通、能源和互联网新基建等被多次提及。
想要了解更多基建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基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