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年”就代表着团圆,而“过年”就是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起赏花、游玩、逛街、看春晚。但今年的春节多了一层特殊的底色: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许多人都选择了留深过年。你打算怎么过年呢?据了解,今年春节,深圳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新春文化活动,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市民度过文明、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粤剧、画展、读书会、音乐剧、民俗演出……
深圳人怎么过春节?深圳春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深圳人一般从“年三十”下午开始准备春节工作,贴门神、春联、接灶君入宅,拜祭天地、祖先等。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叶等)。晚餐一家吃团年饭,外出家人无要紧事都要回来团聚吃饭。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上午饭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等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过去有钱人家还吃发菜,取谐音发财。这一天严禁杀生,不拜神,还忌送钱物给别人。年初二,称“开年”,开始开戒宰杀三鸟。同宗族的亲友、邻居等互相串门贺新年,给小辈们派“利是”。舞狮队、麒麟队也开始出动,到各村参拜,进行武术表演。
年初四,是探亲日,出嫁妇女纷纷回娘家探亲。年初五,“出年卦”,虽然还弥漫着新年气氛,但高潮已过,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或农事。年一直过到元宵。
此外,深圳有“东麟西狮”之说,也就是东片客家人舞麒麟,西片白话地区舞狮子。新年期间,各村麒麟队、舞狮队纷纷到同宗共族的邻村拜年,联络情感。
福田、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的广府人,以前会筹款买最大的炮,年初一凌晨在村里空地燃放,谁能抢到中间这个炮头,而让它不燃爆,谁就是能人、村中英雄,顿获村人喝彩和长老奖赏。抢得炮头的人,赢得个好彩头。
城市与文化产业是共生的,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每个城市都在寻求转型全力以赴发展文化产业。从目前来看,文化产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2-2027年中国民俗文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方向分析
2021年12月,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3%,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202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28874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710亿元,占比为26.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4361亿元,占比为9.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看,内容创作生产增长速度最快,实现增加值10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实现增加值1922亿元,比上年下降19.8%。
国内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传统民俗虽然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但在市场化环境的压缩下,民俗活动和独立发展的民间艺术团队无奈被迫转型。在官庄镇,皮影戏和花鼓戏便是如此。科学引导,强化规范,培育正向价值观念。城市文化产品往往与现代媒介相匹配,更适应工业化和商业化,更具有传播效应。
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几年,随着国家岁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这种现象有所改善。未来随着民俗文化传承的大力宣传,民俗文化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在疫情冲击下,线上演出成了传统演出行业不约而同的选择。对于文化产业来说,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倒逼民俗文化产业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想了解更多关于民俗文化行业专业数据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出版的报告《2022-2027年中国民俗文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
热点报告推荐:
2021-2026年中国文化特色小镇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