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在医院渗透率仍然较低,随着MRI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重大疾病的功能诊断方面优势显著,带来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国家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行,将打破传统的大型医疗机构主导医疗影像诊断市场的格局,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设备配置水平和诊疗能力,逐步实现MRI设备在基层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2-2027年核磁共振设备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分析
核磁共振设备行业分析
磁共振成像设备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中游生产制造、下游应用三部分构成。其中磁共振设备上游核心零部件技术门槛较高,且在原材料中占较高的成本比重,目前仍以进口为主;下游应用场景中,民营医院性价比要求较高,国产品牌具有优势。独立影像中心属于重资产模式,而线上影像平台属于轻资产模式。
超导磁共振设备是我国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疗设备之一,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调整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规划》调整后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保有量将达到10713台,其中2018-2020年间的规划数量合计达5318台。
当前,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超导磁共振设备行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有品牌,但从技术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外品牌仍占据较大的优势。目前,我国MRI市场的“中端”国产化率提升、“高端”仍被国外品牌占领。
数据显示,我国MRI设备市场竞争格局中,西门子、GE、飞利浦占比最大,分别为29.7%、25.2%、24.8%,占比共达79.7%。据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调整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的数据显示,至2020年,我国超导磁共振设备的市场保有量将达到10713台,其中2018-2020年全国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新增规划数量为5138台。
截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公布了六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共10家企业的超导磁共振设备产品入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超导磁共振设备行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有品牌,但从技术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外品牌仍占据较大的优势,为市场上的第一竞争梯队;而像上海联影、贝斯达、鑫高益、东软医疗等优秀国产品牌为市场上的第二竞争梯队。
核磁共振设备市场规模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MR设备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统计,2020年全球MR设备市场规模为93亿美元,同比上涨3.33%,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4.4%。预计2021年全球MR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99亿美元。
从市场规模细分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北美地区占比最高,中国市场紧随其后。据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MR设备市场规模为25.5亿美元,占比27.42%,位列第二。其中美国MR设备市场规模为28.8亿美元,占比30.97%。
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分级诊疗的推进,永磁型MRI将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凭借其运营成本低、磁体开放度好的优势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初诊的临床检查需求。永磁型MR设备作为基础检查设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厂家生产的超导型MR以1.5T为主,在国家支持性政策的驱动下,我国MR设备企业加速创新,在核心部件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渐打破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格局。东软医疗等多家本土企业已自主研发1.5T MR设备,开始加快此类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
想要了解更多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2-2027年核磁共振设备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