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发展如何 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卫星产业链。在卫星应用上游领域,我国的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由少数企业所垄断。卫星制造包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卫星;卫星发射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电子、航天动力。卫星地面设备公司较多,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华力创通、南方测绘等。
在卫星应用下游领域,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分大力支持加速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建立完整的卫星运营服务、地面设备与用户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产业链,促使卫星应用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根据应用领域不同,遥感卫星主要分为气象遥感卫星、陆地卫星以及海洋卫星等类型,其中气象遥感卫星应用最为广泛。遥感卫星通常为低轨中小型卫星,其配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数据平台获得卫星数据,相比于其他卫星,遥感卫星具有制造成本低、无轨位限制、用途广泛等优势,现阶段,遥感卫星已在防灾减灾、环境监测、气象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卫星遥感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近年来,空间技术应用实现了快速发展,这无疑得益于我国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长,数据获取渠道拓宽,促进了空天地一体化应用。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作为主用户和法人的在轨陆地卫星就有12颗。据介绍,过去,遥感卫星对国土基础测绘5年才能完成一次,如今一年可完成4次,大大满足了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测绘等相关领域的需求。
2016年至2020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从20亿美元增长至24.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8%。随着遥感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长,伴随空间分辨率及光谱波段数不断提升,用户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质量及数量需求日益提升,预计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43.6亿美元。
卫星遥感视点高、视域广,数据采集快,可重复、连续观察,用于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根据SIA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达38颗,较2019年减少14颗。
目前我国遥感卫星产业成熟度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根据UCS发布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底,全球在轨遥感卫星达到909颗,其中美国遥感卫星数量排名第一,中国在轨遥感卫星达到181颗,数量排名第二。我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速度与商业化程度息息相关,现阶段,在我国在轨遥感卫星中,民用、商用遥感卫星数量占比超过六成,未来遥感卫星行业商业化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近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发布航天星云即时遥感星座(简称“星云星座”)计划,将构建规模化、弹性可持续发展的即时遥感星座。“星云星座”由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组成。以卫星协同组网实现全球快速覆盖,围绕灾害应急、生态环保、交通监管、自然资源管理等场景的全天候、全天时信息获取需求。即时遥感卫星能够提供分钟级高分数据、高光谱数据、微光数据、红外数据和SAR数据,并基于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分钟级(快速)和小时级(常规)的信息提取、分发与共享,为各行业快速现场信息获取与更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该星座将具备“准实时、广覆盖、多谱段、高智能、强自主、云应用”六大特点。星座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新模式,“众筹建设、统一运营、市场协同、收益共享”。
未来行业市场投资机会在哪?欲了解更多行业详情,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6年卫星遥感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