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的定义,国内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随着人类航天科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深空探测的概念也会逐渐发展。深空探测指人类对月球及以远的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探测活动,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和未来航天领域的发展重点之一。
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十四五规划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人类深空探测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月球和火星是世界各国首要的探测目标。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将开展四项攻关任务,内容涉及基础科学研究、星级探测、探月工程四期建设和重要设备的研制。
深空探测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促进对太阳系及宇宙的形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从而进已成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二是有利于推动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人类进入太空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催生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的新学科、新技术,从而促进一系列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进步。
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市场调研报告
深空探测是在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向更广阔的太阳系空间进行的探索。随着21世纪的到来,深空探测技术作为人类保护地球、进入宇宙、寻找新的生活家园的唯一手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现实和长远来看,对深空的探测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深空探测将是21世纪人类进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从各国深空探测的远景目标和任务规划分析得出国际上深空探测总体表现出5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月球探测是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火星是行星探测的最大热点;小天体探测成为深空探索领域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探测方式日趋多样,逐步由技术推动转向科学带动;大型探测任务的国际合作模式成为重要发展途径。
中国的在轨服务技术近年来取得不小的进展。虽然航天飞机已经退役,人类的太空活动却日益增多,对在轨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近年来,随着无人在轨服务飞行器所需要的在轨接近、捕获、操纵、调整、修理、燃料补给、集成以及建造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与之相关的航天项目也不断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或天宫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预计在2022年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未来3年内搭建成型。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中国深空探测将于2049年实现“双百”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之际,我国航天器将抵达150亿公里左右的太阳系边际开展科学探测和在轨试验。去年开始进入实施方案论证阶段,“希望在我们新中国100周年的时候,中国的探测器能够飞到100个天文单位,大概约150亿公里的地方,要看看太阳风和宇宙风的平衡点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贡献。”
未来临近空间飞行器行业投资机会在哪?如需了解更多市场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9-2025年中国临近空间飞行器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咨询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