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看病烦”“挂号难”仍是横亘在众多中国家庭面前的现实难题。当庞大的需求遇上有限的专业供给,一个新兴的职业——医疗陪诊师应运而生,逐渐从早期零散的临时陪护,走向标准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轨道。
深耕这一行业的天机陪诊总经理苏江在接受专访时谈到,陪诊服务的核心并非简单的“跑腿陪人”,而在于通过专业的“就医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成为提升整个医疗系统效率的润滑剂。
天机陪诊总经理苏江
结构性痛点催生新兴市场
“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应该有一名陪诊师。”这是苏江坚信的理念。其背后对应的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以广东省为例,一亿多人口仅拥有67家公立三甲医院和4.8万名医生,医疗资源与人口规模严重错配。加之国人就医倾向于涌向知名医院,导致“航空母舰”级的医院超负荷运转,专家资源被初级诊疗大量占用,真正复杂的重症患者反而面临更长的等待时间。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也开始聚焦陪诊服务规范化建设。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无陪护”病房模式。紧随其后,5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为陪诊服务流程、安全守则等提供了详细指引。以上海杨浦区为例,其出台了区级陪诊师培育政策,并设定了“2025年底前培育300名持证陪诊师”的目标,通过补贴激励行业发展。这些举措标志着陪诊服务正被纳入更广泛的民生保障体系中进行顶层设计。
苏江认为,陪诊师的实质价值在于承担了“分级诊疗的民间实践者”角色。“我们希望能替代国外家庭医生或社区医生的部分职能,通过前期专业的咨询和规划,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医疗资源,让小病在合适的层面解决,让大病获得更高效的诊疗路径。”
从“劳力型”到“知识型”:行业走向专业细分
目前,陪诊市场服务呈现分化趋势。一类是主打“单位时间内出卖劳动力”的基础陪诊服务,满足患者基本的陪伴、挂号、取药需求。另一类则是以天机陪诊为代表的“知识型”陪诊,其核心壁垒在于“就医规划”。
这意味着陪诊师需要具备医学、药学或医疗器械等专业背景,能够理解疾病、解读报告、预判诊疗流程。“我们做的不是代替排队,而是基于对疾病和医疗资源的深刻理解,为患者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医院和医生,甚至通过前期沟通,优化整个诊疗流程,节省患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该类服务尤其适用于跨区域就医、复杂疾病诊疗及老年人群体。
为保障服务质量,天机团队建立起包括培训、考核、反馈在内的完整体系,每周进行专业培训与案例复盘。这种专业化、系统化的运营模式,标志着行业已从初期粗放式陪伴,迈入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发展阶段。
目前天机陪诊共有30余名陪诊师在岗
关注普通家庭就医困境,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在我国庞大的医疗体系面前,普通家庭常常面临“不敢病、病不起”的现实困境。有限的家庭收入、陌生的医院流程、复杂的分科系统,都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倍感无力。尤其对于跨省务工子女留守老家的家庭、独居老人、以及经济拮据的慢性病患者而言,就医不再只是医学问题,更是一场关于精力、金钱与心理承受力的考验。
陪诊服务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显露出其社会温情的一面。它不仅是流程上的指引,更成为情感上的依托。一位从业多年的陪诊师分享道:“很多时候,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有人帮忙取号、排队,更是有人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给予他们安心和尊严。”尤其当子女无法陪伴在侧时,陪诊师临时承担起“临时家人”的角色,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搭建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而除了现场陪伴,“治未病”理念的推广也成为陪诊服务帮助普通家庭的重要方式。“我们希望通过早期咨询和干预,帮助家庭更早识别健康风险,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苏江表示,天机陪诊不仅在诊疗环节提供支持,也致力于通过健康咨询、就医指导等前置服务,帮助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家庭合理规划医疗支出,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健康管理。
让普通家庭在面对疾病时更有准备、更有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承受——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陪诊正在成为一种“医疗民生工程”的民间补充。它虽不能改变医疗资源总量有限的现实,却能在微观层面优化每一个家庭的就医体验,提升医疗系统的温情与效率。
在有人陪、有人讲、有人帮的情境下,看病或许能够不再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
前景与挑战:信任体系与标准化服务是关键
据预测,2025年我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除了基本公共服务之外,越来越多人有能力、有意愿购买即时、专业、规范化的社会服务,这既是应对变化的积极姿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行业仍面临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建立广泛的社会信任。回忆过去接待过的患者,苏江认为客户最大的满意来自于“被尊重”和“有效率”的体验,而这恰恰建立在陪诊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流程之上。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国家对“医养结合”“社会力量办医”的鼓励,专业陪诊服务有望成为现有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苏江预测,未来行业将加速洗牌,只有那些能够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有温度服务的机构,才能赢得长期发展空间。
“我们做的,不只是陪伴,更是一种医疗资源再分配方式的探索。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值得坚持。”因为它关乎效率,更关乎公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