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挣大钱的机会,没想到差点被骗走100万”。近期,上海市民胡女士因轻信网络投资返利骗局,不仅投入近百万元,还在民警劝阻时情绪激动抗拒,幸得网约车司机及时报警、民警耐心劝导,才避免更大损失。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这起真实案例,梳理投资类诈骗的典型套路,为公众普及防范知识,守护财产安全。
前不久,上海市民胡女士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被拉入一个名为“全国医疗援助”的群聊。群内成员频繁晒出“高额投资收益截图”,声称参与群内理财项目可获得“稳赚不赔”的高回报。在“发财机会”的诱惑下,胡女士陆续投入近100万元购买所谓的“理财项目”。
然而,投入资金后,对方却以“操作错误”为由,要求胡女士继续补款才能提现。就在胡女士准备再次转账时,她接到了警方的核实电话。原来,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在载客途中,听到胡女士与警方的通话内容,察觉其可能遭遇诈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路派出所民警迅速介入,赶到现场时,胡女士却因担心“挣钱机会被打断”,情绪激动地下车狂奔逃离。民警随即展开搜寻,在路口将其拦停,此时胡女士仍责怪张师傅“多管闲事”,抱怨民警“干预自己挣大钱”。
带到派出所后,民警一边安抚胡女士情绪,一边结合多起投资诈骗真实案例,拆解“高收益返利”的骗局本质。经过近两小时的耐心劝导,胡女士终于醒悟,意识到自己陷入的是诈骗陷阱。随后,民警联系其家属接管相关财物,避免了后续补款的更大损失。
对此,马上消费金融为您揭示诈骗套路,本次胡女士遭遇的投资诈骗,核心是利用“虚假概念+高收益诱惑+情绪操控”,让受害人在“发财梦”中失去判断,具体套路可拆解为三步:
第一步:借“热门概念”包装骗局,降低信任门槛。诈骗分子常借用“医疗援助”“乡村振兴”“虚拟货币”等看似“正规”“有前景”的概念,搭建虚假投资平台或群聊,让受害人误以为参与的是“合规项目”。
第二步:晒“虚假收益”制造氛围,刺激投入资金。群内成员多为诈骗团伙帮凶,会持续发布“高额收益截图”“提现到账记录”,营造“身边人都在赚钱”的氛围,不断强化“低风险、高回报”的假象。胡女士正是被这类虚假信息打动,才陆续投入近100万元,且在对方要求补款时仍未察觉异常。
第三步:以“操作失误”施压,逼受害人继续投钱。当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诈骗分子不会兑现收益,反而以“账号冻结”“操作错误”“需要补款解锁”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转账。此时受害人往往因“舍不得已投资金”,容易陷入“补款就能提现”的误区,胡女士准备继续转账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体现。
为此,马上消费金融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以下科普要点,帮助大家远离此类投资类诈骗。
第一,对“高收益无风险”说不,理性看待投资回报。任何正规投资都遵循“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不存在“稳赚不赔”“短期高回报”的情况。若遇到“承诺年化收益远超市场正常收益”“保证本金安全”的投资项目,务必警惕。但凡是正规的金融产品,始终会明确提示风险,不会用“高收益无风险”吸引用户。
第二,不轻易加入“投资群聊”,核查平台资质。尽量不要通过短视频平台、陌生链接加入非官方组织的投资群聊,群内的“收益截图”“成功案例”也要谨慎看待。参与投资前,需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银保监会官网等,核查平台是否具备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牌照,无资质的平台坚决远离。
第三,遇“补款要求”立即停手,及时寻求外界帮助。若在投资过程中,对方以“操作错误”“账号冻结”等理由要求补款,先停止转账,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可拨打110报警,获取专业的风险判断建议,避免因“怕损失已投资金”而陷入更大骗局。
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投资诈骗的核心是利用受害人的“贪婪心理”和“信息差”,只要保持理性、核实资质、不贪高收益,就能有效规避风险。未来,马上消费金融将继续通过科普正规投资知识、揭露诈骗套路,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金融认知,守护财产安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