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众筹平台成为爱心传递的重要渠道,却也被不法分子所觊觎,骗子通过伪造筹款链接、搭建山寨平台骗取善款。据悉,辽宁阜新、广西平南等地先后破获多起此类案件,涉案金额超580万元,波及59万余名爱心人士与3600多名困难患者。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这些真实案例,拆解仿冒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典型手段,为公众提供可操作的防范方法,守护爱心不被滥用。
真实案例:两起典型慈善诈骗案,揭开“伪善”骗局
2022年11月,辽宁阜新市民在群聊中看到“孩子患病急需救助”的筹款信息,出于爱心捐款3301元。次日,他想查看筹款进度时,却发现筹款网页无法登录;查询支付订单后更发现,收款方是海南海口一家科技网络工作室,与正规众筹平台“水滴筹”毫无关联。
阜新警方迅速与水滴筹核实,确认平台内确实有该孩子的真实筹款信息,但市民点击的链接是伪造的,犯罪嫌疑人盗用水滴筹上的病例信息、图片,搭建虚假网站,通过群聊扩散骗取捐款。进一步侦查发现,涉案收款账户每天有上千笔捐款入账,资金最终流向嫌疑人董某的银行卡,再通过微信、支付宝转移。2023年2月至3月,警方跨省抓获董某、刘某成、李某、牛某等核心成员,查实该团伙伪造上百个假水滴筹链接,累计骗得善款超50万元,最终抓获12人、捣毁3处窝点。
2022年3月,广西平南市民陈先生的父亲因脑出血住院,急需手术费。一名自称“水滴筹工作人员”的男子主动上门,承诺“免费帮忙发起众筹”。陈先生提供住院资料后,对方发来“爱心筹助”平台链接,他转发后很快筹到1.6万余元。可提现时,陈先生发现仅能取出1.1万余元,5000余元被平台以“手续费”名义扣除,这与此前“免费”的承诺完全不符,他随即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诈骗团伙:成员捡患者丢弃的陪护手环,冒充陪护人员进入医院住院区,谎称是“水滴筹”“轻松筹”工作人员,为重病患者“免费筹款”。实际却引导患者在“爱心筹助”等山寨平台发起筹款,强行扣除30%以上善款,部分患者甚至被拉黑、无法提现。
截至2023年3月,警方打掉以郭某峰为首的7个诈骗团伙,抓获50余人,查实涉案金额580万元,覆盖59万余名捐款人。最终,郭某峰等15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至八个月不等。
案例分析:马上消费金融拆解慈善诈骗的“四大套路”
马上消费金融结合警方办案细节,总结此类诈骗案件的核心套路:
套路一:盗用真实信息,打造“高仿”假象。诈骗分子从正规众筹平台盗用水滴筹、轻松筹上的患者病例、照片、筹款目标等信息,搭建网页时模仿正规平台的界面设计、颜色风格,甚至使用相似的名称(如“爱心筹助”仿“爱心筹”),让公众难辨真假。阜新案中,假链接因完全复刻真实病例,导致爱心人士放松警惕。
套路二:多渠道渗透,精准锁定目标。诈骗分子在线上通过各类群聊(小区业主群、超市购物群等)批量转发假链接,每人每天可扩散300-500个群;线下则潜入医院,冒充陪护人员接触重病患者家属,利用其“急需用钱”的心理,推荐山寨筹款平台。广西案中,团伙正是抓住患者家属“病急乱投医”的心态,顺利推广假平台。
套路三:巧立名目收费,侵占善款。正规众筹平台仅收取少量技术服务费(或由平台补贴),而诈骗团伙会以“手续费”“管理费”等名义,强行扣除10%-30%的善款;更有甚者在患者申请提现时直接拉黑,将全部善款据为己有。陈先生遭遇的“30%手续费”,就是典型的侵占手段。
套路四:资金快速转移,逃避追查。为掩盖行踪,诈骗团伙会频繁更换收款账户(如广西案中隔几周就换对公账户),将善款提现后通过微信、支付宝多层转移,甚至形成“洗钱链条”。阜新案中,涉案资金先归集到董某账户,再分散转给其他同伙,增加了警方追查难度。
科普要点:马上消费金融支招,三步守护爱心不被骗
第一步:核实筹款平台,拒绝“陌生链接”。
马上消费金融提醒,捐款前务必确认平台正规性:优先选择水滴筹、轻松筹等知名平台,可通过官方APP、官网或应用商店查询链接真伪;若在群聊、朋友圈看到筹款链接,不要直接点击,可先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查看域名是否与正规平台一致(如假链接常含杂乱数字、非官方后缀)。
第二步:核对收款方与收费,警惕“异常扣费”。
正规众筹平台的收款方多为平台主体公司(如水滴筹的收款商户含“北京水滴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正规名称),且会明确公示收费标准(通常低于3%或免费)。若发现收款方是“某工作室”“某个人”,或要求扣除10%以上“手续费”,需立即停止捐款,避免爱心款流入骗子口袋。
第三步:留存证据,遇骗及时反馈。
捐款后请保存好支付凭证、筹款页面截图;若发现平台无法登录、提现异常,或怀疑是假链接,可先联系正规众筹平台核实(如水滴筹官方客服),再拨打110或当地反诈热线报警。马上消费金融建议,若涉及资金损失,还可同步联系支付平台冻结交易,协助警方追踪资金流向。
最后,马上消费金融再次温馨提示大家,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不仅侵害公众财产,更伤害社会爱心信任。未来,希望公众建立“理性献爱心”的意识,让每一笔善款都能真正用于帮助需要的人,共同维护健康的慈善环境。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