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庄蓉桢 | 香港报道
2024年10月15日下午,在香港海港城港威大厦6座的37层,记者见到从南京专程飞来的姜女士时,她刚签完一份香港重疾险保单。“这是我对比的第六家公司,但康宏只用了半天就解决了我纠结三个月的问题。”她指着手机上的比价界面感叹,“你看,同样的保额,他们推荐的方案比我之前咨询的便宜近两成。”
姜女士口中的“康宏”,正是扎根深圳前海两年多的康宏(深圳)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这家背靠香港20年老牌持牌顾问机构的金融科技企业,自2023年香港保险业务全面恢复后,已为超3000组内地家庭完成港险配置,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比价系统更被客户称为“跨境投保的导航仪”。
25年老兵的新战场:把“人脑经验”变成“算法模型”
在挂着粤港澳大湾区地图的会议室里,创始人龙林贵向记者展示了一本1999年的手写客户档案。“那会儿给客户做海外资产规划,全靠打电话查资料,一个方案得准备两周。”这位拥有25年跨境财富管理经验的老兵坦言,正是那些“跑断腿磨破嘴”的日子,让他决心用科技打破信息壁垒。
2022年,龙林贵联合英国伦敦大学金融学硕士Cloud创立康宏深圳公司。当同行还在用Excel表格给客户做方案时,他们已组建技术团队攻关智能算法。“我们的系统能实时抓取香港54家持牌险企的数据,包括隐藏的限时优惠条款。”Cloud现场演示系统:输入一位40岁女性的健康数据和保额需求,10秒内生成12份按性价比排序的报价单,最低保费竟比市场公开价低23%。
“比老公还懂我”的AI顾问怎么炼成的?
在康宏的客户服务中心,记者注意到一组有趣数据:2024年1-9月,客户从发起咨询到签单的平均周期仅为5.2天,较传统渠道提速87%。“系统甚至能预判客户没意识到的需求。”财富顾问林杰举例,上月有位企业家客户原计划投保500万港元,但算法根据其企业负债率、跨境收支结构,自动追加了200万股东权益保障险,“后来客户直呼这加保部分‘救了一盘棋’”。
这种精准度源于持续迭代的AI模型。技术总监透露,系统已学习超12万组历史保单数据,就连客户撤回修改的“废案”都会进入训练库。“我们最近在测试情绪识别功能,当客户在语音咨询中反复追问某个条款时,系统会自动标记为优先讲解项。”
南京客户的48小时奇幻体验
记者通过视频连线采访了姜女士和杨女士。这两位在南京经营连锁美容院的合伙人,曾在2023年自行赴港投保,却因忽略“等候期特别条款”遭遇理赔纠纷。“今年通过康宏重新配置,不仅保费省了16万港元,条款解读还附赠3套税务方案。”杨女士展示的电子保单上,37项重点条款被标黄注释,关键数据配有动态图表。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线上服务缺乏温度,姜女士笑称第一次视频咨询就被惊到:“那位香港顾问居然用南京话和我打招呼,说是系统自动推送了客户籍贯信息。”这种“科技+人情味”的组合拳,正是康宏的差异化武器——既有人工智能24小时比对全球市场数据,又有深港两地团队提供方言服务。
【记者观察】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加速的当下,康宏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新趋势:跨境财富管理正从“拼关系资源”转向“拼算法效率”。当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发现等候区坐着两组拖着行李箱的客户——他们刚下飞机就直奔这里,或许这就是对“用科技重新定义专业”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