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至12日,36氪2024产业未来大会在深圳召开,百余位“国资、政府引导基金、产投机构、财投基金、企业CVC”大咖齐聚,围绕一级市场热门议题展开碰撞,探讨产业投资挑战与机遇。
博原资本合伙人丁浩受邀参与本次产业大会圆桌对谈【征战全球:出海的决心】,与现场嘉宾一同探讨出海投资领域的见解与感悟。
以下为丁浩先生在本次发言中的精彩观点汇编:
博原资本作为博世集团旗下的市场化投资机构,目前主要聚焦成长期的投资机会。博世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去年全球收入超过900亿欧元,其中百分之六七十都在汽车和智能出行相关产业链。我们不仅在汽车领域积极布局,还涉及半导体、工业、AI和新能源等相关方向。作为产业资本,我们围绕博世本土及海外的产品和生态进行布局及市场化投资。
今天的主题是出海,我们在汽车产业链出海方向有不少成功案例。核心零部件方面,悠跑科技做新能源滑动底盘,通过上下车体分离实现高集成度及标准化,帮助客户大幅缩短前期整车研发投入和周期。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包括欧洲、北美、南美及东南亚都有客户和订单,还获得了欧洲和美国的产品认证,今年已实现量产出货。
另一个案例是卡文新能源,这是我们和北汽福田一起孵化的聚焦新能源商用车的公司。今年欧版海外车型下线,年底会有出货,且已与不少海外国家进行对接。还有Autocore,专注于汽车中间件和汽车EE架构解决方案,在中东和欧洲获得了可观的订单和丰厚的收入。同时,我们也正在布局一家汽车后市场出海企业,配套整车和零部件出海。
此外,一些车载芯片、传感器及汽车热管理等目前都在规划海外布局,我们沿着汽车整个产业链出海的故事不断向外拓展。
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投资组合依然围绕汽车产业链。博世立足于欧洲,业务全球化。今年,我们有几个投资组合在欧洲、东南亚、美国以及中东进行布局,并会在这些区域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进入本土市场。
在出海区域选择上,我们会综合考量本土市场、地缘政治、贸易壁垒和保护性措施、关税及属地营商环境等。2023年,中国汽车整体出口量超过500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达120万辆。今年,新能源出海这一数字有可能实现翻一番。
从出口量前十的国家和区域来看,有俄罗斯、墨西哥、欧洲的一些国家、东南亚以及中东的沙特等。我们会从这些TOP10区域中进行选择。欧洲是我们的第一站,聚焦市场和经济开放的国家。欧洲向东延伸会覆盖到中东,中东是一个非常好的辐射欧洲的中转站,并且自身有着非常强的本土市场需求。离我们比较近的东南亚,在新能源领域有着较好的招商政策,也是我们着力关注的。此外,一些南美洲国家,南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期望本土新兴产业能够升级和改造实现弯道超车,新能源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之一,这些国家也是我们会优先发力和关注的。
国内目前主力出海的大部分都是新质生产力,汽车是其中之一,还有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这两年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国内资本用购买海外资产或成立本土JV的方式进行海外落地。
以汽车出海为例,头部企业都在出海,首先在海外建立KD工厂,与本地的渠道商和合作方一起覆盖区域资源并进行属地销售,进一步则会设立本土生产基地。但所有国内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政策风险。规避贸易壁垒或本土保护的一个简单方式就是寻求属地合作方,捆绑当地产业和资本。这也是我们作为产业资本背靠博世,帮助投资组合在属地落地时所做的重要工作。
出海落地需要了解当地营商环境,包括政策、税收、渠道客户、人力资源等,并要搭建本土管理团队,所以提前布局海外触点是必需的。在海外设立公司时,理想情况是引入当地资本和产业资源,更好地融入属地并逐步建立本土产业链。有些地方配套丰富,当地人力资源、产业资源、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都比较好。但也有很多国家营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需要企业自己投钱建设,帮助属地进行产业链的迭代和升级改造,这对出海企业提出了很多要求。
近两年可以看到很多国内资本在海外出手的案例,通过买买买,把很多海外所谓落后和富裕产能和工厂买进来进行改造,实现产能出海。我觉得这也是可以持续做的事情,也是很多产业资本希望帮助出海企业完成的事情。
从制造业出海角度,例如汽车和新能源的供应链出海,我认为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就像这两年汽车出海的TOP10区域都具备巨大市场需求和购买力,乘用车出海的成功证明了这些市场是真实存在的,政策也能够通行。所以市场的购买力、真实需求、规模和潜力永远是首位的。
第二是政策友好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这两年处于“风口浪尖”,2022年美国出台了IRA,今年欧盟也发布了反补贴调查结果。属地保护政策在出海企业选择区域时往往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在当下的环境中甚至未来五年可能不得不把政策影响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至少在先进制造领域、新质生产力出海方面,政策考量可能会更重一些。
第三,从我们的投资组合出海经验来说,我更关注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这部分对于一个出海企业的可持续性经营、可融入性以及投资回报周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新质生产力出海,大部分都是产业链出海,包括汽车、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等,这两年从零部件到后端产品,都在做出海。以汽车产业链为例,我们有最先进的产品、最好的产品定义、最大的市场,还有规模化后的巨大成本优势,这是我们现在手上非常核心的一张牌,也是新质生产力出海的一大仰仗。
国内供应链优势从产业链出海这个角度来看至关重要,短期它的优势仍然存在。以目前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结果为例,不同的车企增收反补贴税从17%到37%不等。但是结合目前的整车BOM成本来说,出海仍然还有比较可观的毛利水平。这不仅限于汽车领域,在其他很多具有技术领先且垂直整合完善的行业,情况都是类似的。
关于风险,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政策性风险,二是从产品维度考虑合规性风险。以车为例,需要去做海外的认证,不同出海市场的认证,如欧盟和美国的认证,车企需在车型的开发阶段,就把海外标准考虑进来甚至碳足迹追踪等。这些都是为了在最后整车销售或产品销售时,能够避免潜在的合规性风险,还有数据和信息合规等。尤其对新质生产力出海,企业需要非常关注合规性风险,很多国内企业处在比较内卷和高增长状态,容易忽视这一部分。把出海产品质量及合规性做好,对出海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国内先进制造规模化和供应链具备的成本优势,短期不太会发生巨大变化。但中长期来看,我们需要结合海外不同市场当地的政策和营商环境,结合海外本土供应链,去做全球化部署,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博世是一个德国企业,但它有全球的供应链体系和很多本土生产基地,所以大部分产品BOM成本是非常低的。我觉得长期来说出海企业也需要有一个全球化视野和格局来看待供应链整合问题。
实际上可以参考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日本汽车的出海路径与我们如今新质生产力的出海路径较为接近,国内技术和产品领先,出海从贸易合作起步到工厂合建,再到本土供应链的建设,最后实现属地融合,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最后,我引用一下前面主讲嘉宾PPT上的话,他提到所有企业在未来5到10年都可能面临全球化,或者说都必须走向全球化,这句话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具有非常高的确定性。头部企业基本上都在从卷国内向海外拓展,依托供应链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向国外输送产品。因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海外市场在未来五年仍然是一个新增的蓝海市场。我们需要坚定出海的决心。此外,对于大部分出海企业,一定要关注出海的区域政策和营商环境,也包括潜在的产品合规性要求。这是未来在面对全球化以及供应链出海过程中必须牢记的一点。
在出海过程中要寻求合作共赢,积极寻找海外的合作伙伴、具有海外资源和背景的产业资源,以及潜在属地资本合作方等。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区域的差异性特别大,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保护性措施,也有不同的营商文化和经商理念。不同区域的出海策略都需要一事一议,我们的创业者要提前做好功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