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山洪、地质灾害、风雹雷电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服务;推动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市、县两级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根据大气污染防治需要,调整人工干预方式……4月15日,《安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我市气象部门将着力聚焦监测精密能力、预报精准能力以及服务精细能力的提升,突出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服务,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
当前,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得到稳步推进,综合能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初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网。24小时晴雨(雪)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9%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35分钟,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提升到 95%,气象新媒体服务覆盖人群逐年增加。有效应对2016 年“7·19”、2021 年7月特大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为各级党委、政府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和人民群众避灾赢得先机。成功保障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顺利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气象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大气污染防治等重大战略效益凸显。目前,林州和汤阴国家气象观测站被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建成符合 ISO9001 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林州气象科技馆获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成林州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示范点,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安阳市黄淮生态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气象事业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进入“十四五”,他们以建设气象强市为时代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进行统筹发展和安排,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夯实精密监测基础,打造气象综合监测体系;锚定精准预报目标,提升无缝智能预报预警能力;发展精细服务业务,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建设现代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实施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台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工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提升等“七项重点工程”。
围绕《规划》中突出要求的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气象保障服务,市气象部门将会采取加强滑县优质小麦、内黄尖椒、内黄花生、汤阴北艾以及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打造“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和县域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加强永和农田生态试验基地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抗旱、防雹作业力度,扩大飞机增雨(雪)覆盖范围和受益面,优化监测网络和作业布局,重点提升洹河重点生态区、地下水超采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太行山等生态保护区及重要水库汇水区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作业科学试验,优化雷电探测系统,完善碳中和愿景下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气象监测网;开展温室气体动态监测,提升森林碳汇、区域和城市碳汇监测评估能力等具体措施。
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在《规划》指引下,他们计划2025年夯实气象强市基础,基本建成与安阳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需求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天气预报水平、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服务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