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接受疫情会反复出现的现实。
这种接受的主要表现就是,我们能够一边抗疫一边保持其他议程不受或少受干扰,让抗疫的强度处在科学所鼓励、要求的水平上,既不降低,也不无限提升它。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这也是一场快速响应的抗疫行动,同时,这也是一次杭州应对抗疫常态化开展精准防控的有力探索。
72小时,体现了杭州速度、杭州精度和杭州温度。
城市:快应对 精施策
11月25日下午,一则关于杭州市出现2例新冠肺炎阳性的消息开始传播。
下午4点半至5点,西湖区河滨之城小区、浙大紫金港校区相继实施封闭管理。
当晚10点,杭州召开第3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过发布会,公众知晓了事件的全貌。
也是当晚,杭州市卫健委从8家市属医院选派346名核酸采样人员到浙大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和西溪校区支援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西湖区卫健局派出50名核酸采样人员,到西湖区河滨之城小区支援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杭州市疾控中心和市急救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发出集结令到集结完成,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
从25日下午杭州市通报2例无症状感染者,到浙大紫金港校区、河滨之城小区解封,杭州只用了72小时。
……
如果说以“小时”计的快速响应机制,背后折射的是杭州的自信与从容,而对密接者、次密接者的精准识别、精密智控,体现的则是城市精细的治理能力。
两天时间精准识别54020人,并落实了分级管控和核酸检测。依托2020年疫情以来形成的“精密智控”防控机制,通过协查、大数据排查和基层网格化排查,杭州很快实现对所有密接、次密接人员的有效管控。
此后,支付宝上线了此次疫情的“同行自查”小程序,不出3秒钟,广大市民便可知道自己是不是“两人”的同时空伴随者。
“小区居民能出差吗?”“健康检测何时结束?”……在河滨之城解封后,“技术贴”和“回应贴”紧随其后。
正是前期未雨绸缪、多方紧密联动、信息沟通渠道畅通,面对突发疫情时才能处乱不惊,精准施策。
居民:心气平 战疫情
在这一轮疫情袭来的当下,我们所处的城市迅速调动防御措施从容应对的同时,普通你我,能做的就是以平和心态视之并积极配合工作。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灿若星辰”灯点亮了,莘莘学子在灯光下诵读,看到教授在空荡荡的教室上课传道,“互助需求”交互文档在朋友圈飞速分享……这是一座高等学府处变不惊的从容和胸怀。
在河滨之城,一个饭店店主用尽了饭店的食材,给疫情一线送去了食物;一位业主拍下了一张“天使”的照片:“有你们的地方就有光” ;蔬菜、零食、快递、一包包中药,寓意平安的七吨苹果和口罩,贴着“我们在一起”源源不断运到这个小区……这是一种居民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社会各界的共情与互助,凝聚起来的战疫力量。
这个周末,除了这两地外,全市其他地方、其他市民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很多人像往常一样工作、生活,悄无声息的,这波疫情就过去了。
不难看出,在这波疫情里,1200万杭州市民对抗疫情的从容不迫,是对城市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高度信任的最好回应。基于城市防御能力所建立起来的安全感,成为滋养公民社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最好土壤。
比邻:待无恙 多来往
当然,被疫情波及的不仅是杭州。三个从上海出发的姑娘,她们的苏州“寻宋”之旅,引发了这轮波及长三角的疫情。
这两天,《姑苏晚报》的一篇《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火遍网络,文章盛情发出“等这波疫情结束了,欢迎再来”的邀请。
隔天,上海《新民晚报》作出了回应:《待无恙,定再来》。
29日,《钱江晚报》的头版头条大字标题是“待无恙,访苏杭,多来往”。
从沪苏同城到长三角一体化,“抗疫共同体”的背后则是理解、团结和善意。
和以往相比,社会和舆论已经更加包容,没有责怪、没有推诿、没有戾气,有的是人的来往、情感的来往,也是文明的来往:
“三位年龄30+的闺蜜小姐姐,年龄相仿,志同道合,仍不必囿于生活的柴米油盐,天南海北相约一地出游,调素琴、阅金经,是红颜也是知己。”
“抗疫有温情,苏沪若比邻。”
“待疫散,走一走这文化路线;待花开,品一品这江南魅力。”
……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人与人的相处,城市与城市的相处,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我最不安的是,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访谈节目《十三邀》,面对许知远关于疫情的提问,82岁的学者钱理群谈到时代的危机时,给出“观察、等待、坚守”的应对策略。
事实上,与疫情共存,我们未来的生活,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面对、接受、应对、适应它。
就在本周,一些国家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消息,再次引发全球关注。这可怕吗?虽然新型变异株的凶险程度暂时不明,但我们有始终毫不放松的决心,我们有成熟的应对机制、有乐观的态度和温暖的守望相助,那么我们更有勇气和信心与它抗争到底。
但愿我们的生活,尽快恢复如常。仍愿我们不慌不忙,静待花开。
文字 | 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