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空调是一种储能装置,是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部件。空调制冷设备利用夜间低谷点制冷,将冷量以冷、冷水或凝固状相变材料的形式储存起来,而在空调高峰负荷时段部分或全部地利用储存的冷量向空调系统供冷,以达到减少制冷设备安装容量、降低运行费用和电力负荷削峰填谷的目的。为使水蓄冷空调技术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分时电价、提供主管部门贴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蓄冷空调系统是政府鼓励,业主受益。更重要的是,水蓄冷空调还具有运行牢靠、节能环保、能效水平高等优点。
蓄冷空调作为制冷空调的补充和调节,利于缓解电网运行负荷,提高发电和输电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性,既降低了用户空调运行费用,还减少了装机容量,节省了开支。常见的蓄能介质有水和冰,较储能密度低,占地面积大的水蓄冷系统相比,冰蓄冷空调具有蓄冷能力大,容积小,提供的冷水温度低,可实现低温送风等优点。
(资料图片)
2023年中国蓄冷空调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蓄冷空调在我国虽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已有几家初具规模的蓄冷空调技术设备公司,从事制造、设计、安装、咨询和服务;不少空调用户为了不受供电的约束和降低电费支出,也增强了对蓄冷空调的吸引力;再加上供电方在运营策略上的支持,看来蓄冷空调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用电量以每年5%—7%的速度增长。尽管电力基础设施投入在不断加大,仍然满足不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城市空调用电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些大中城市空调耗电已占到高峰用电量的30%—40%,并且具备这样的特点:电网系统峰谷差加大,高峰时段电力不足,低谷时段电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城市电网输配电能力不能适应。
由于工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的普及率逐年增长,电力消耗增长迅速,高峰电力紧张,高峰电力又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因此,如何转移高峰电力需求,“移峰填谷”,平衡电力供应,提高电能的有效利用,就成为当前许多国家重视解决的问题。采用“分时电价”政策以及某些鼓励性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使用离峰电力的积极性。这就使离峰蓄冷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其中蓄热和蓄冷技术在空调系统中应用较多且相对成熟的技术是蓄冷空调技术,蓄冷空调作为其中的重要部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蓄冷空调运用广泛,有较大的市场潜力,适合宾馆饭店、候机、候车厅、体育馆、影剧院等。更重要的是冰蓄冷比一般空调系统减少了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量,降低了全球温室效应,对环保有重大意义。冰蓄冷空调将掀起人类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又一场革命。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预测,我国空调行业产量将达到22944.32万台,销量将达到22559.6万台。到2025年我国空调行业产量将达到44465.12万台,销量将达到43719.55万台。
根据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蓄冷空调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蓄冷空调可以使空调用冷水温度降至1℃~4℃,从而获取较低的送风温度,节省风机的运行能耗。采用冰蓄冷技术使得制冷系统全负荷运行的比例增大,机组开停次数减少,系统状态稳定。同时,由于其可作为应急冷源使用,提高了供冷的可靠性。冰蓄冷空调最大的缺点就是初投资大,蓄冷工况运行时制冷机组效率低,控制系统较复杂。目前的蓄冰槽与板式换热器,由于制造工艺要求高,价格往往是制冷机组的1.5倍。投资费用较高已成为冰蓄冷空调的主要障碍,因此,提高蓄冰槽的性能和蓄冷设备国产化率以降低成本,已成当务之急。
蓄冷空调的蓄冷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显热蓄冷,即蓄冷介质的状态不改变,降低其温度蓄存冷量;另一种是潜热蓄冷,即蓄冷介质的温度不变,其状态变化,释放相变潜热蓄存冷量。根据蓄冷介质的不同,常用蓄冷系统又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水蓄冷,即以水作为蓄冷介质的蓄冷系统;第二类是冰蓄冷,即以冰作为蓄冷介质的蓄冷系统;再一类是共晶盐蓄冷,即以共晶盐作为蓄冷介质的蓄冷系统。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造水蓄冷和冰蓄冷空调系统,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同时还有电力紧缺的北京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已有建成投入运行和正在施工的工程448个,分布在4个直辖市和18个省,全国2/3的省市都建造了蓄冷空调系统,蓄冷空调最多的依次是浙江省(67项)、北京市(64项)、江苏省(57项)、广东省(29项)、山东省(28项)和上海市(27项)。
从全国蓄能节能产业来看,冰蓄冷产业空间规模大概在2000亿至4000亿元之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未来将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更重要的是冰蓄冷比一般空调系统减少了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量,降低了全球温室效应,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冰蓄冷将会是未来中央空调节能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蓄冷空调行业在中国市场空间也非常巨大。想要了解更多行业详细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蓄冷空调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