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敷料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不高,我国有超过4500家企业从事医用敷料产品出口,且大部分为规模很小的地区性小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医用敷料行业基本和医疗器械行业情况一样,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不仅是全球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些国家的大型医药跨国企业长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高端敷料市场。
(相关资料图)
全球范围内,医用敷料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生产企业包括美国康维德、丹麦康乐保、英国施乐辉等。我国是全球医用敷料生产大国,受市场前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医用敷料市场,行业内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例如敷尔佳、贴可舒、振德等企业。但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生产的医用敷料多为传统敷料,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水平以及研发投入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类产品,在我国分三类实行备案与注册管理制度。医用 敷料高门槛与严监管的特点主要来源于其医疗器械的特性。在我国医疗器械根据风 险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管理,实行严格的备案与注册管理制度。随着管理类别的提 高,注册周期与审批流程也愈加严格。
我国市场上的医用敷料以二类管理的医疗器械为主。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8万家,其中 可生产第一类产品的企业1.64万家,可生产第二类产品的企业1.37万家,由于注册 管理更加严格,可生产第三类产品的企业仅有2140家。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 新修订的《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删除了液体敷料、膏状敷料有关内容。使 非无菌提供、通过在创面表面形成保护层,起物理屏障作用,用于小创口、擦伤、 切割伤等浅表性创面及周围皮肤的护理的液体、膏状敷料未纳入新的一类目录。
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按零售额口径)从2017年的13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8 亿元,CAGR为23.4%,预计2027年将达到2118亿元,2022-2027年CAGR将达到 38.8%。中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6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1年的259亿元, 2017-2021年CAGR约为40%,相较全球医用敷料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预计未 来将以23.1%的CAGR进一步增长至2027年的979亿元。2025年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54亿元, 2019-2021年医用敷料占护肤品市场规模分别为72.96%、78.11%、84.09%,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收紧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出清,我们预计2025年医用敷料在护肤品市 场占比约60%,市场规模约为632亿元。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1-2026年中国医用敷料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医用敷料是用来盖覆受损皮肤创面的医用材料。皮肤作为最大的器官,可保护 人体免受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体微生物的侵袭,并具有保温保湿、免疫、传感等 功能。医用敷料根据湿润愈合理念研制,能保持皮肤创口创面湿润,起保护作用并 促进愈合,具有防止痂皮形成,不粘连新生肉芽组织,更换无痛;有利于纤维蛋白 及坏死组织的溶解,减少更换次数;创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血管生成,促进多种 生长因子释放并发挥活性;具有缓解创面疼痛,减少瘢痕形成等优点。
目前被研究或应用的医用敷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生物种类、人造合成类、新 型功能复合类。生物种类敷料指皮肤类似物,包括动物胶原蛋白、植被根茎等,能 够满足敷料的基本要求,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大部分存在易二次感染,易黏 连伤口和止血效果不佳等不足。人造合成类敷料根据实际要求合理选择高分子原料, 可有效减弱患者的伤痛并补给营养成分,提高伤口舒适度。新型功能复合类则具备 包括抗菌活性、载药控释、响应告知、智能监控调节等特征。
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可以按原材料供应和生产、销售拆解为上中下游行业。上游 原材料供给方面主要包括纺织企业、化工企业以及包装材料企业,如供应非织造布 的广州逸高、供应水杨酸的广州众一溯源、供应铝箔袋的东莞盈彩等企业;中游医 用敷料品牌商和生产商方面,胶原蛋白的代表企业包括创尔生物、巨子生物、锦波 生物,透明质酸的代表企业包括敷尔佳、华熙生物、奥美医疗等企业;下游主要通 过直销和代销进行销售,直销渠道主要为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代销渠道主要通 过医药流通企业将产品销售至药店、医院、美容院、医美整形机构、美妆集合店等。
未来行业市场投资前景如何?想要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6年中国医用敷料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