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目前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园林绿化等且均有上市公司涉足。其中,园林绿化上市公司相对较多,竞争比较激烈;而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等领域则还没有具有龙头市场地位的公司。在生态修复行业的企业中,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可以说是代表了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从企业市场占比来看,由于涉及生态修复的企业非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超过一万家,因此目前尽管部分上市企业生态修复业务表现良好,但市场份额仍然非常低。
水资源生态修复行业发展潜力分析 水资源生态修复行业投资前景预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行业涵盖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沙漠化治理以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等五个领域。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成熟,各领域生态修复边界更加清晰。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水资源生态修复行业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2016-2019年,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速也呈现出上升趋势。2016年,国内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40亿元,2019年,全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38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62%,2020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随着国家对环保行业的投资加大,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近年来,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未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话题随着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现象持续升高。预计未来在多方利好的情况下,行业规模增速会高于10%,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2024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0亿元。
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五部门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2021年发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中,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规划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标准规范建设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大力推进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创新。
中国每年的水资源总量为27711亿立方米,各年的数据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整体保持稳定。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来看,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5%,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
分省份来看,全国31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处于缺水状态。其中,轻度缺水4例(人均水资源量3000立方米以下),中度缺水8例(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以下),极端缺水9例(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通过具体省份的对比发现,极度缺水的9个省份大多是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不是西北、东北等水资源较少的地区。
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供水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包括水资源开发工程的投入 产出效率、水的价值,尽可能做到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回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和《"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强调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十三五”期间,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环境水质在线监测配套法规的陆续出台,水资源生态修复的需求将趋于旺盛,我国水资源生态修复市场将实现快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本报告分析了水资源生态修复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和政策趋向研判,是水资源生态修复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零售企业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水资源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水资源生态修复行业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