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处理膜市场规模约在300亿美元左右,中国约在84.7亿美元左右,占比全球市场28.53%,预计2027年将达到12.79亿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32.78%。就其应用结构而言,目前国内反渗透膜占比水处理膜市场规模50%以上,测算在42.4亿美元以上。目前行业国内整体需求来源与市政和工业污水,随着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反渗透膜需求持续增长。
(资料图)
反渗透膜广泛用于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电子、医药、食品饮料、市政及环保等领域,在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锅炉给水、工业纯水及电子级超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废水处理及特种分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渗透膜是一种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是反渗透技术的核心构件。反渗透技术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 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系统具有水质好、耗能低、无污染、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反渗透膜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
反渗透膜的研制始于1965年,20世纪70年代进行醋酸纤维素(CA)中空纤维和卷式反渗透膜组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工业化,其工艺技术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新一代性能优异的反渗透复合膜已工业化并销入中国,国产反渗透复合膜虽经“九五”科技攻关后,已具备产业化条件,但性能仍比国外低。
目前,海水淡化是反渗透膜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从全国海水淡化领域应用技术的项目数量分布来看,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全国应用反渗透(RO)技术的工程121个,占总项目数量的85.21%,高居首位;其次是应用低温多效(MED)技术的工程16个,占比为11.27%。
反渗透膜行业市场占比及竞争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交流和研究的深入,我国反渗透膜生产技术已日瑧成熟,并完全掌握了整个制备工艺流程,所生产的反渗透膜性能以及应用技术更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最主要的应用成果体现在我国对海水的淡化工程建设中,在反渗透海水淡化领域,目前,已成功建成了日产千吨级工程;在反渗透高盐度苦咸水淡化方面,建成了日产118万吨级的伟大工程。此外,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和万吨级高硬度苦咸水淡化项目也已在国家支持下成功启动,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中国市场反渗透膜产品的销售总额约为全球销售额的30%-35%,市场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国外反渗透膜产品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海外品牌在我国膜行业处于垄断性优势状态下。从消费区域来看,中国是当前最大的反渗透膜消费国家。中国的消费量占全球反渗透膜消费量的比例为26%;其次是东亚地区,反渗透膜消费占比达到了20%;欧洲、北美和南美分别占比为13%、13%、9%。
全球反渗透膜市场是一个由少数公司垄断的市场。高达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美国杜邦、日东电工集团/美国海德能、日本东丽、美国科氏、法国苏伊士、日本东洋纺7家公司占有。其中杜邦、海德能、科氏、苏伊士和东丽五家进口反渗透膜占据了我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当前,反渗透膜行业主要供应商包括基础原材料、膜材料厂商,总体供应较为充足,上游议价能力较弱;反渗透膜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行业壁垒,现有竞争者数量不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程度一般;目前,我国反渗透膜替代品数量较少,替代品威胁较小;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竞争激烈,议价能力一般;反渗透膜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大,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
随着下游需求技术要求提高,中国反渗透膜技术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反渗透膜申请量从2011年的551项增长至2020年的4599项,表现出反渗透膜整体研发成本的投入持续增长和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材料行业以及膜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对于海水淡化的重视以及环保压力的驱动下,对于反渗透膜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反渗透膜行业的领先企业有沃顿科技、津膜科技,2020年,沃顿科技和津膜科技的反渗透膜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6.365亿元和1.68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0.76%和33.48%。
全球最大的反渗透膜生产基地为美国,占据了全球产量的21%;其次为中国,占据了全球产量的19%;第三为日本,产量占据全球产量的18%。三国反渗透膜产量合计占据了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全球反渗透膜市场受中日美三国的影响较大。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目前国内海水淡化工程仍有135万吨/日的发展空间。反渗透膜的利用空间将很广阔。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反渗透膜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