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产业升级重要方向,孕育丰富的成长投资新机遇。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经济、舒适等综合因素,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设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现代开放、端庄朴实、简洁流畅、动态亲民的建筑形象,从选址到格局、从朝向到风向、从平面到外向、从间距到界面、从单体到群体,都要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充分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虚实对比以及建筑设计中各类节能、环保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
(资料图)
由于建筑业具有体量大、链条长、环节多、精细管理难等特点,在碳减排目标约束下,其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低碳化发展刻不容缓却又面临不少难题。业内专家表示,建筑领域全过程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2-202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分析: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民用建筑。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十大战略”之一,发展绿色建筑,是顺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
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颁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202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规范了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之一,建筑业在最近几年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筑行业也始终保持较高速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47亿元,同比增长6.2%;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7%。
2023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市场调研分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建设完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近0.1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14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亿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6%。
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作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比例已达100%,拥有国家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26个,高星级比例达92%,出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建成天津首个“零碳建筑”,区内绿色建筑面积达2397万平方米,是全国绿色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
随着国家科技专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支持绿色建筑基础性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绿色建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与互联网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节能、节水、节材的效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想要了解更多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2-202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