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种植地区和面积不断增加,在2021年,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达2.5亿亩。其中我国杂交水稻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全国首位,北方地区也有种植,产量相对较低。目前,杂交水稻种子已经覆盖许多国家,陆续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美国等国家推广应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
根据《种子法》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公告发布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384个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种。此次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品质达国标2级以上的281个,占比首次突破60%,这标志着我国优质稻育种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水稻优质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品种品质达到国标2级以上的281个,占比首次突破60%,其中达到国标1级的44个;高产、优质、绿色的“三好品种”22个。
(资料图片)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杂交稻谷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和杂交水稻相对应的是常规水稻。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4.49亿亩,相比2020年稳中略降,下降0.50%,水稻产量为21280万吨,同比增长0.46%。由此可看,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杂交水稻总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预计未来我国杂交水稻总产量将持续增加。
2022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5.1千公顷(7132.6万亩),比2021年增加21.0千公顷(31.5万亩),增长0.4%。早稻单位面积产量5914.3公斤/公顷(394.3公斤/亩),比2021年减少3.8公斤/公顷(0.3公斤/亩),下降0.1%。
杂交稻谷行业发展分析及行业趋势预测
杂交水稻在常规种植下,平均产量约1000-1500公斤/亩。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公布,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创造了当地双季稻亩产的最高纪录。此次主要采用超级杂交稻以及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的超优千号、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等产量潜力有重大突破的水稻组合。
杂交水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在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技术长期保持世界领先,种植面积也一度呈增长态势。但近年来,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开始“缩水”。一方面,水稻种植方式正朝着规模化、机械化快速转型。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使农田用种量增加了约3倍。另一方面,杂交稻制种仍沿袭传统人力模式,跟不上种植全程机械化的节奏。
制种成本高,种植用种量不减反增,带来了农民种植成本的较快增长,也成为制约杂交水稻面积扩大和可持续发展之困。要想解困,只能从降低制种成本、减少种植用种量两个途径入手。
杂交稻谷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海南等地区,其中湖南的湘北、湘中、湘南都有杂交水稻实验田,这些地区有非常充足的水源和光照,很适合杂交水稻生长。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的农田是梯田,梯田是位于丘陵山地地区沿等高线方向进行修建的呈条状或者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地带比较多,非常适合修筑梯田,梯田的蓄水能力和保土能力比较好,可以很好的为杂交水稻生长和增产提供条件。
根据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水稻品种通过国审的数量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水稻品种中通过国审的数量达到574个。其中,规水稻通过数量为81个,杂交水稻通过数量493个,较上年增加了133个。
我国已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种业市场,且行业规模超千亿,但国内种业企业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较弱。虽相较于其他粮食种业,水稻品种集中度较高,但CR3占比也不到15%,随着集中度的提升,未来上市公司尤其是头部企业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杂交稻研究和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稻主要在中国,年应用面积约为2.2亿至2.5亿亩。经过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努力,创制了一大批育种材料,育成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新品种。
杂交稻今后如何发展?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继续追求高产,通过现代育种技术,挖掘高光效育种材料,不断释放品种潜力。另一方面注重品质改善,更加注重稻米适口性,满足人们新需求。
下一步,我国将加强水稻(包括杂交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大力支持水稻育种研发,通过突破现代生物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驱动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持续培育突破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杂交稻谷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