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中国汽车市场逐渐进入到一个趋于成熟和理性的状态。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售后市场规模达到了1.3万亿。而汽车贴膜作为汽车保护服务的一部分,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资料图片)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汽车普及度也在加速渗透。私家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汽车后市场消费领域日益庞大。特别是在年轻化车主增多的当下,以汽车膜为首的个性化、功能化的汽车用品受到了车主的广泛认可。
从窗膜到漆面保护膜,越来多的企业加入到车膜市场的竞争中,放眼国内汽车后市场的大小展会,汽车膜相关区域向来是人流最为集中的场所,并且汽车膜参展企业的展位相较于其它后市场品类,呈现了多样化的展出形式。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汽车膜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车膜是一种给汽车隔热、防紫外线的膜产品,市面上的车膜品牌甚多,价格也相差很远。车膜贴膜对技术及软硬条件都要求很高,比如无尘的环境、专用设备、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熟练的技术等等。
汽车贴膜根据需求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隔热膜、玻璃遁甲膜、漆面保护膜和改色膜,前两者属于窗膜,后两者属于车身贴膜。不同类别的汽车贴膜所代表的需求也不一样,目前最普遍应用的为隔热膜,贴在车窗玻璃内侧,可以起到隔热挡光、隔离紫外线、保护车窗玻璃以及保护隐私的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汽车贴膜市场规模为952.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5%。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在新能源、出口市场向好带来的拉动作用下,我国汽车行业仍呈现稳步增长。新车产销量的稳定和庞大的汽车保有量,给汽车贴膜市场带来千亿体量。
汽车膜行业市场前景如何
中国膜工业协会编制的《中国膜行业“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已过去五年,计划目标功能膜产值突破2500亿元,出口实现100亿元/年。在过去的五年,中国膜工业的汽车窗膜行业市场化发展最为突出。随着汽车销量的提升,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业务也带来了快速发展,更多的汽车周边服务迎来了商机,其中也包括汽车贴膜行业市场。
传统的汽车贴膜主要是采用紫外线耐磨材料制成,该材料在保护车漆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防剐蹭和隔热方面效果较差。而现在的汽车膜主要采用聚氨酯和聚酯等材料制成,具有更加优秀的防剐蹭和隔热效果。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汽车膜主要有隔热窗膜、漆面保护膜、改色膜等,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伴随技术逐渐完善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稳步推进上升,趁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国内外涌现众多造车新势力,销量暴涨。有关政策的出台与前沿技术的创新进步不但有利时下市场,也有利新能源车市场中远期稳定良性发展。资料显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装贴汽车改色膜的比率达到了3%,这其中新能源汽车人群是改色膜市场的主力。中国汽车改色膜市场在未来的5年内将会迎来50%的复合增长,预计2027年产值可达300亿元。
202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19亿辆,较2021年底新增1752万辆。未来,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带领下,全球汽车贴膜行业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
未来发展看好
据全国工商联初步核算,2020 年,汽车改装市场规模达到 652 亿元,同比增长 7.1%。随着消费升级、豪华小轿车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汽车的舒适度、美观和保护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膜产品正成为越来越普及的刚性汽车类消费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保有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中产阶级增加,尤其是高端汽车保有量比例有望持续上升。预计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消费升级的不断深入,我国汽车销量和保有量仍将稳步增长。中国汽车销量和保有量持续增长带动后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从2016年到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是12.3%,是全球汽车服务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7万亿。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进普通百姓的家庭。特别是中国成功加入WTO后,汽车逐渐大幅度降价,更加刺激了我国的私家车的消费。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汽车售后市场汽车贴膜市场在中国发展成为将成为一个庞大的黄金产业。
汽车膜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汽车膜行业的市场规模、汽车膜市场供需求状况、汽车膜市场竞争状况和汽车膜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同时对汽车膜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中研普华凭借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总结出完整的产业研究方法,建立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提供研究覆盖面最为广泛、数据资源最为强大、市场研究最为深刻的行业研究报告系列。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汽车膜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