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的过程。通过检索发现,舆情产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党政机关依托党政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下设职能部门或企事业舆情服务机构,开展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汲取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媒体对业界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为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舆情监测队伍提供实用指南。
从舆情产品服务的角度 看,浓缩海量信息,抵抗“数据爆炸”已成舆情工作基本要求。故此,掌握数据抓取能力与舆情解读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将是未来舆情分析的 必备技能。目前,国内很多舆情服务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数据管理、分析部门和专业分析团队,分析人员对信息的鉴别力、萃取力、掌控力仍有待提高。在信息广度 上大作文章的同时,未来需要一批有较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水平的数据从业人员占据舆情服务重镇。
2023年中国舆情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对舆情大数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00年后,一些学者和相关部门才开始重视舆情大数据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在2006年成立舆情监测室,这是最早的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的国内机构。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民众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习惯逐渐形成,党政机关亲民举动越来越深入,更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监测、引导,将互联网作为了解民意,民主公平收集意见、监督官员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平台,从舆情大数据市场成长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舆情大数据市场规模增速有不断加快的趋势。
202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总规模已达10.5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总规模为10.4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9.6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 29. 5 个小时。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网络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当下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网络,已经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长的基本土壤之一。因此,借助大数据,可以便捷地帮助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而代表不同内容维度的关键词,则是大数据分析传统文化传播现状的重要抓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时效高的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毋庸讳言,舆情服务在进行行业规范和整合的同时,正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大数据时代,舆论格局、传播态势和主体范围方面日益变化,不仅加大了舆情风险识别和预测的难度系数,也给政府的公共治理、企业的合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舆情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分析: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舆情大数据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政府等提供抓取、挖掘、监测等网络舆情管理的服务与软件等业务的总称。
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部门形象的破坏程度,舆情分析的观点参数设置与数据分析框架应注意反映如下情况: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的主要观点与情绪是什么,民众处于认知、态度表达还是处于行动阶段;引起民众从认知到社会运动、甚至社会骚乱的程度;组织化程度与有无行动计划性;慎用政治化解读,分析有无明确的利益诉求;有没有对现存社会体制构成巨大冲击;行动的对象目标明确与否,其具体指向是哪些部门甚至现存体制等;舆情分析研究人员要成为非参与性的观察者,而要防止成为非观察性的参与者,既要保持中立,又要敏锐。
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治理新机遇。一是拓展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浪潮中,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益融为一体,网络舆情管理不再局限于网上言论领域,而必须全面掌握网络舆情运行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二是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更宽领域、对网上舆论进行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网民情绪特点,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效能。三是推动网络舆情理论研究工作。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确化,改变目前舆情研究"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
欲了解更多关于舆情大数据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舆情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