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之所以能成为理想的生物体支架,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硬度和弹性。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结构:一束束的有机胶原蛋白基质中“镶嵌”着一层层无机羟基磷灰石(HAP)晶体,这种多层复合的结构让骨骼的硬度和抗弯能力兼备。骨骼中的HAP晶体是已知生物材料中最薄的晶体,厚度仅为1.5到2纳米左右。对科学家来说,如果要造出仿生骨,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下模拟出这种有机-无机复合结构。
中国仿生骨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仿生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人工骨修复材料正逐步替代主流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市占率已达三分之一,公司产品高度仿生,在人工骨修复市场市占率达15%。
(相关资料图)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仿生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随着人工骨修复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临床效果的持续提升,我国人工骨修复材料占据了三分之一份额,主要厂商有瑞邦生物、九源基因等,公司市占率达18%左右。在我国人工骨修复材料市场,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陶瓷)以及复合材料产品为行业内的相对主流产品。
中国骨修复市场潜力巨大,适应症多样,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包括神经外科、口腔医学及骨科。目前国内外人工骨修复材料中,具有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成分的产品仅有十余种,在我国骨科、口腔和整形外科、神经外科临床使用的仅有 5 种,其中 3 种为公司的产品。中国骨修复市场潜力巨大,适应症多样,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包括神经外科、口腔医学及骨科。
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所致创伤骨折以及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肿瘤、骨结核等骨科疾病导致的骨缺损或功能障碍患者超过600万人。其中,实际使用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治疗的骨科手术仅约133万例/年,有大量骨缺损患者因各种原因使用自体骨,甚至不对骨缺损进行专门处理,严重影响了骨愈合效率和术后康复效果。
人体骨骼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变化骨骼不仅外观形态结构变得比较复杂,不同骨骼的内部微观结构也有很大区别。 人体的骨骼数量为204~206块之间,数量不统一,不同人骨骼的外观结构也各不相同。
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结构:一束束的有机胶原蛋白基质中“镶嵌”着一层层无机羟基磷灰石(HAP)晶体,这种多层复合的结构让骨骼的硬度和抗弯能力兼备。骨骼中的HAP晶体是已知生物材料中最薄的晶体,厚度仅为1.5到2纳米左右。对科学家来说,如果要造出仿生骨,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下模拟出这种有机-无机复合结构。
仿生骨行业完成骨骼基本结构制造已是对现代制造技术的挑战。借助3D打印技术所制造出的仿生骨,既有密质骨的精准外轮廓,也有松质骨的精巧孔隙结构,能够从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等多个维度对人体骨骼仿生。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世界范围内脊柱疾病、关节损伤、骨科创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数据显示,创伤已位居全球人类死因第四位;中国每年骨创伤病例高达2000万个,其中79.35%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骨创伤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突出问题。
3D打印仿生骨通常用于术前诊断模型,改进传统骨科诊疗手段。
仿生骨行业市场的存在就决定了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存在的必要。而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都不充足,还有待开发。目前我国的康复医院中民营的比例已超过70%,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壁垒高、建设费用高等问题,民营医疗机构的采购周期短、更注重性价比,这将为国产外骨骼机器人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增长至14.8百万美元,占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比重也达到34.82%。苏子耳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迅速普及,并获广泛接受,且考虑到合资格患者数量众多及应用渗透率较低,因此未来仍然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
未来随着相关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进行颅骨修补的治疗率提升,颅颌骨修补产品的需 求有望上升;另外随着价格更高、性能全面优于传统钛材料的 PEEK 材料颅骨修补 固定产品渗透率提高,也将驱动我国颅颌骨修补固定产品市场规模的提升。
本报告对我国仿生骨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仿生骨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报告还综合了仿生骨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仿生骨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仿生骨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仿生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